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文章《深圳是个现象吗》,提出深圳将会超越香港,超越上海,超越硅谷,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如此夺人眼球的字眼,无疑再一次激发了人们争论的欲望,赞许的、反对的、讽刺的、调战的,不一而同。且不谈这个言论本身是否能成真,深圳的经济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称之为改革开放40年最耀眼的明星城市,应该毫无争议。关于深圳赶京超沪的言论,也不止一次出现在媒体上,这也真真切切反应了深圳的发展势头。但是对于深圳这样一个面积不足2000km2,周围强市林立,高校匮乏,公共资源有限,房价不断上涨的城市,远了不说,深圳能否超越京沪,成为大中华区第一,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对此,我们邀请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这个话题进行解读。
这是央视财经的原文链接《张五常:深圳将超过上海和硅谷,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视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阅读全文。
仔细学习张五常先生的演讲稿,张五常先生判断,深圳会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其前提是前海成功地将人民币推出国际。这一论断引申出两个话题:一是人民币推出国际是决定深圳成为地球经济中心的前提;二是深圳将会超过硅谷,主要是因为硅谷边上没有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
东莞本身是世界的加工中心,粤港澳湾区将带动东莞与深圳的产业发展,形成各有分工的城市群。湾区是区域经济的一种形态,不必定带来经济繁荣的结果。整体而言,个人觉得,张五常先生是用个人感情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在阐述“深圳”之变。其中,他提及“外地人”的身份,特别在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因为没有“外人”之分,使得深圳可以海纳百川。
张五常先生断言,过去三十年,上海会超过香港,未来深圳一定会超过上海。很高兴张五常先生对上海的期望成真。同时,对深圳赶超上海之说,个人颇有疑义。
首先,从城市定位的角度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之后,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的龙头,会和苏州、昆山、合肥等工业城市形成错位竞争,借助自贸区,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是以广州为龙头的城市群结构,也是区域一体化的载体。深圳作为其中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个一体化各有侧重,无法比较。
其次,从城市规模的角度来看,上海的常住人口约2418万,占地约64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750人/平方公里。深圳的常住人口约1302万,占地面积约为199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523人/平方公里。2017年上海的GDP为3.06万亿;2017年深圳市的GDP为2.24万亿元。显然,经济总量方面深圳大有赶超上海之势,但在人口密度方面,深圳已经是上海的一倍。人口密度越高,说明建设密度越高,建设用地指标会是一个天花板。因为上海的占地面积是深圳的三倍,这是深圳无法赶超的。
再次,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看,深圳的创新是其城市文化的一个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上海是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载体,上海的张江也类似于硅谷,呈现其“创新”的海派文化。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新建而起的,上海则拥有悠久的开埠历史,两个城市的文化各有千秋。
综上所述,张五常先生希望深圳赶超上海是一种美好愿望。城市间的竞争也是一种发展动力。人民币推出国际,不仅是深圳的事,也是上海的事,更是全国的事。
深圳的经济活力与发展势头有目共睹,相比于深圳会否成为未来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其发展经验或许更具价值。在我看来,深圳的成功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
天时:改革开放是深圳崛起的首要根源,国家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打破体制藩篱,发展外向型经济,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来一补”等方式大规模引进外资。此外,极佳的体制优势,民营经济的主导,政府的服务意识,构建了优越的市场化营商环境,结合高度的开放,迸发出无限的活力,诞生了腾讯、华为、万科、平安等知名企业。
地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邻珠江,面向海洋,同时深圳海陆空铁口岸俱全,发挥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交通枢纽作用,承载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深圳毗邻香港,造就了深圳无与伦比的贸易优势。深圳一方面依托香港来发展产业,另一方面与周围城市形成产业聚合发展走廊,大大助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人和:深圳自发展伊始,就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试验,只要是对经济建设有利的,都敢于触犯“禁区”和“盲区”。这也无形中塑造了深圳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于深圳全球经济中心的言论有点为时尚早,但是关于深圳赶京超沪的言论反复炒作多年。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其实不是单看深圳自己,还要看竞争对手会不会“犯错”。深圳这个级别的城市,遇到的竞争对手早就不是引进一两个产业,获得一下国家支持这么简单了。京沪都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几乎没有短板。与之相比,深圳是一个偏科生,除了经济较为发达之外,存在非常多的短板。对此,我们分几个领域,简单讲讲。
首先,深圳地理位置偏南,远离中国传统核心区域(中原-江南),珠江流域面积偏小,且面临广州的竞争,城市的辐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京沪没有这个短板。大规模的现代交通建设,有效的扩展了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但是依然难以改变深圳偏南的问题。
第二,从科教文卫资源来看,深圳严重不足。深圳教育资源、科研院所,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等等,相对京沪缺乏,周边地区更倾向于去广州获得相关服务。
第三,从经济实力和产业布局来看,深圳相对于京沪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都是京沪深的优势产业,但是深圳在很多领域难以追上这两个城市。在金融产业,在文化产业,在会展业,在旅游业等等,深圳都很难超越京沪。即是在深圳引以为豪的新经济领域,深圳的独角兽在数量和估值都不占优,数量上仅为上海的一半,北京的1/4。在一些新兴产业布局上,京沪也都十分积极,优势比深圳还大。
第四,从交通枢纽性来看,北上广是全国三大综合枢纽中心,深圳在在一些领域的地位甚至不及郑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人与物进出城市需要交通,一个城市的通达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城市辐射能力。显然,在南中国,这个职能牢牢被广州占据。
由此可以发现,广深两市在很多方面是互补的,两座城市都很难在对方的优势领域彻底超过对方,相当于在南中国地区,把京沪这样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功能一拆为二。
第五,华南地区资源是有限的,所能支撑起的大型城市发展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深圳再强,也只是华南地区的深圳,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都会存在自己中心城市,况且还有广州这样的城市存在。
第六,深圳面积狭小,目前实际可用土地已经不足一百平方公里,土地紧缺无形中推高了深圳的发展成本,将更多的企业赶出深圳。
最后,说一点最为重要的人口政策。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口,无疑是现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京沪已经实施了人口限制政策,这个将成为深圳赶京超沪最大的杀手锏。除非有一天京沪放开人口限制,按照目前的劲头下去,深圳就会有希望。
中国民生银行600016)研究院宏观区域研究团人负责人,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深圳会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张五常教授的这个说法还是有底气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深圳的潜力来自于整个大湾区的支撑作用。
从世界另几大湾区看,其中纽约湾区主要以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航运中心”为定位;旧金山湾区以世界级的“高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为定位;而东京湾区则以世界级的“高端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为定位。与世界几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具备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高科技中心+全产业链的制造业中心”,其优势在于制造业产业链更全,劳动力素质高但成本相对低,以及背靠巨大的中国市场,而劣势则在于缺乏世界级名校(除香港外)、以及作为文化中心影响力相对偏小。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与另外三大湾区处在同一档次,而占地面积与拥有的人口却数倍于另三大湾区,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甚至要好于另外几大世界级湾区。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活力的城市,深圳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希望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