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规划观察⑫打造港深全球性金融中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

2019-05-13 12:29

  农历新年伊始,国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正式破局,美好愿景值得期待。根据“综研观察”对《纲要》的词频统计,“香港”一共出现了106次,远高于大湾区其他城市和平台的出现次数,充分显示出

  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总体规划就明确提出“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其后在我国一系列重大规划、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屡屡提及“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本次《规划纲要》再次浓墨重彩加以强调,似有“新瓶装旧酒”之嫌。

  而实质上,在我国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冲刺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仅关乎香港自身的繁荣稳定,更是被赋予代表中国服务辐射全球经济、提升我国金融经济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使命,有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习总书记曾经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中心则是一国金融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全球金融市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金字塔”式金融中心发展格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英国伦敦金融城智库Z/Yen合作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将金融中心按辐射影响范围分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国际性金融中心、国家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等四个层级,只有纽约和伦敦能称得上是全球性金融中心。

  纽约和伦敦这两个金融中心集中了全球大部分金融资源,外汇交易合计占全球六成,金融衍生品合计占全球七成,股票市场市值合计占全球四成,还是国际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心,扮演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者角色,香港、上海、东京、新加坡等亚洲金融中心实力远远无法望其项背。

  第24期GFCI综合竞争力排名和得分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崛起并日益成为与美国和欧洲鼎立的“第三极”,中国建设与纽约和伦敦相看齐的全球性金融中心极具战略意义。全球性金融中心作为资源的配置中心,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投融资平台,满足一个中国经济自身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资金及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争取国际金融资产定价权和经济话语权,有效隔绝或降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稳定性,推动中国更好承担大国责任,提升大国形象。

  目前,香港和上海都有一定的基础建设属于中国的全球性金融中心。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最新排名,香港和上海竞争力分别排亚洲第一和第三,在全球排名第三和第五(亚洲第二、全球第四是新加坡)。但总体来看,建设全球性金融中心的重任将落于香港。

  尽管从很多金融规模指标上,上海不弱于甚至领先于香港,但想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其中是为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从近期看,为避免国内经济金融体系受冲击,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将采取渐进式模式,这决定了上海的资本国际通道受阻,无法真正发挥国际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等金融中心功能;即便我国全部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开放,上海所处的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也难以与现有两个全球性金融中心完全接轨,因此也就难以实现全球性金融中心所有具备的功能。

  反观香港,商业环境优越、资本自由流动、税收成本较低、国际化程度极高、语言环境英语较为通用,特别是采用的司法制度为普通法系,与伦敦、纽约相兼容,毫无疑问有着建设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更好条件。

  法兰克福金融中心发展的实际经验可以佐证上述结论。德国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是欧元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法兰克福作为欧元区央行所在地,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优势,但自欧元区成立后法兰克福并没有如早期预期的那样替代伦敦成为欧洲的全球性金融中心。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陆法系的德国“基于规则的监管”不如英美普通法系“基于原则的监管”灵活,法兰克福金融创新和资本吸引力远远落后于伦敦;也正是法律体系的不同,法兰克福的金融体系很难像伦敦一样与纽约“无缝接轨”,最终在全球性金融中心竞争中落败。

  在“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契机下,香港建设全球性金融中心前景光明,但也并非一片坦途,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香港作为城市经济的内部需求不足,如不能与内地经济互联互通、形成“强纽带”关系,金融地位极有可能持续弱化;香港“小政府、大市场”治理理念虽然可以有效活跃金融市场创新发展,但金融市场“赚快钱”和服务国家“大格局”之间的矛盾可能进一步突出,等等。总之,香港如果孤军奋战,单靠自身力量,很难成为可以与伦敦、纽约相看齐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是一个7000万人口、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深圳也已经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拥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组织和庞大的金融规模实力,财富管理、创业投资、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在全国领先,这为香港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发展能级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据统计,如果把港、深两地资本市场规模、资产管理规模、金融资产规模等金融指标简单相加,“港深金融中心”规模和实力将远超过北京、上海,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伦敦和纽约。通过深化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香港和深圳两大金融中心密切合作,可以有效弥补香港经济腹地不足、与内地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等种种不利因素,深圳金融业发展也可以籍此补偿国际化短板,形成“双赢”的局面。

  港、深两地应该要瞄准纽约和伦敦两大全球性金融中心,寻找“港深金融中心”与纽约和伦敦在金融产业规模、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市场规模、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宗商品定价权、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等方面的差距,有的放矢采取措施追赶,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与这两大全球性金融中心相媲美、相抗衡,

  打造一体化“港深全球性金融中心”,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资源配置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

  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