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 一一个与节气同名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祭祖扫墓、折柳踏青,怀旧与生机并存。
这样的日子里,一场直播让全长兴、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感受长兴的清明。那些茶的气息,山的气息,时间的气息,人情的气息,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透过鼻息上了心间。
风清景明、慎终追远,清明是祭扫、缅怀先人的节日。昨天,长兴大唐贡茶院举行了一场茶圣陆羽清明祭典活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兴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庆忠宣读祭文。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直播活动《传奇中国节·清明》直播祭典现场,只见由当地茶农组成的方阵,恭敬地站在陆羽阁下,高喊“茶发芽”开启祭典序幕。
顾渚山以产“紫笋茶”闻名,茶圣陆羽游历四方来到此地,发现紫笋茶并将其引荐朝廷,成为唐朝贡茶。大唐贡茶院成为第一家皇家茶厂,陆羽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茶经》。一千多年来,每年的清明节,当地茶农们都会用祭茶的方式追忆陆羽。
唐代可以说是长兴紫笋茶最辉煌的时期。昨天大唐贡茶院的整个祭典现场都延续了唐代祭祀风格,通过迎茶拜泉、宣读祭文、跳祭茶舞,祭茶圣等环节,展现长兴茶文化历史。如今的长兴,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通过央视的直播,后续将有更多的人通过茶来认识长兴、了解长兴、爱上长兴。
清晨的大唐贡茶院,被洪亮的“茶发芽”呼喊声唤醒,两百名水口村民齐聚,戴着黄围巾,击鼓喊山、迎茶拜泉,共同祭奠茶圣陆羽。
王帅便是其中之一,只有13岁的她,从小在茶园里奔跑着长大,对于茶并不陌生。但是这天她格外兴奋,因为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家乡特产,通过央视四套让全世界看到。
古琴悠扬中,祭文宣读、祭祀舞扬起。祭奠仪式的主舞台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因为茶圣陆羽在这里写了《茶经》,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就设在这里,在鼎盛时期,这里有3万茶工同时制茶。
“长兴顾渚山区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紫笋茶,陆羽曾经写到‘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将紫笋茶推上了唐代贡茶的位置。”说话的是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她对紫笋茶很是熟悉。
历史滚滚流逝到今天,茶圣陆羽清明祭典依旧进行着,茶女们带着紫笋新茶和金沙泉水,配上紫砂壶,构成了长兴的品茗三绝;祭祀舞祈求茶业兴旺,岁月平安;陆羽阁上正在进行祭茶圣的环节,爱茶之人向茶圣敬献紫笋茶枝,而一旁的大唐茶礼也是当时用于招待皇家贵 族和国外使者的礼仪。
做茶饼是水口人迎接清明的一种传统,以前的水口家庭要赶在清明前,摘下最嫩的茶芽,做上几十斤茶饼。
用当年新产的紫笋茶制作,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七道工序,茶叶成型。相比茶叶带有的生腥草味,茶饼中分子进行重新组合,显得更加鲜美甘醇。
这边是存在历史记忆中的茶饼,另一边是炒茶人用现代工具炒茶,随着锅底温度升高,茶香四溢。
炒茶人王建章是王帅的爷爷,今年68岁,土生土长的顾渚村人,自记事起他便与茶为伴,种茶、摘茶、炒茶,现在的他还在操持着十来亩的茶园。站在大唐贡茶院的广场上,就能看到山顶上的紫笋茶。王建章拿出手机,打开相册中的照片,一张张展示着他今年的高山紫笋。
王帅从小跟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最高兴的事就是跟着爷爷一起做茶饼。等王帅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茶饼的做法,但那股清香,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王帅一生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