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当选网聊最伤人用语网友:践踏全部热情

2019-05-31 09:19

  无论对方说什么,你都可以用“呵呵”回应。“呵呵”作为适用范围最广的网络聊天用语,也被认为是万能回复,然而由于它似乎与生俱来的一种“皮笑肉不笑”的架势总让人心里不那么痛快。当你收到对方回复的“呵呵”二字时,作何感受?是黯然神伤,还是愤然离去?难怪,近日网友评出年度最伤人的聊天词汇,这次没有之一,“呵呵”当选。

  随后,又有网友反驳称韦庄的《菩萨蛮》5首中的第四首:“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那么,“呵呵”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南京文史学家袁晓国告诉记者,无论苏轼还是韦庄,肯定都不是这个词的最初发明者,他们所写的“呵呵”也肯定不是现代网络上的这个意义。这个词是个口语,来源于民间,就是表示一种愉快的心情。要说追溯源头,先秦的老百姓都会说,肯定还要早于韦庄了。硬要研究谁是第一个说的,没有什么意义。

  “呵呵”原本在聊天中表达笑意,为何在网络中却演变成敷衍或者心照不宣的结束?对此,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实验室研究员李海英老师告诉记者,从专业角度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呵呵”一词语义模糊,易让人产生联想;二是受到网络虚拟空空间交流语境的制约。

  从语义上来说,“呵呵”的附加色彩在进入网络环境下就扩大了,具有了转换话题、表达交际意愿和传递交际状态的功能。比如说,网络中,“呵呵”可能表达的是“我在听,我认同”等应和应答的意思。然而,由于它显得更和缓、委婉、平淡,而这种情感的中性和表意的不明确就很容易衍生出“冷漠”“敷衍”等意义。

  李海英说,需要警惕的是,用流行语表达情绪,往往也会出现对问题的一种失真的放大。

  “呵呵”是否确为最伤人词汇,李海英并不认同该调查的权威性。不过,她表示,由于该调查已经在网络中形成广泛传播了,人们在使用网络词汇的时候,不妨多权衡一下,考虑对方的感受再用词,避免“出口伤人”。

  记者做了一番调查,在被随机调查的50个南京市民当中,46名表示聊天时会经常使用“呵呵”,30人表示对“呵呵”没有太多好感,在这30人当中有28人表示使用“呵呵”时并不会考虑对方感受,出于习惯而使用。

  其中有20人表示,呵呵的杀伤力远不及“哦”“随便”“切”“。。。”等字符,此外,“额”、“好吧”、“哪有”、“嘿嘿”等单字单词及小表情也备受网友嫌弃。

  “我觉得哦更伤人。”从事物业工作的南京姑娘表示,如果自己累得手指发麻地敲了一页字给对方看,对方看完就回一个“哦”字,那么他的意思还不明显吗:对你不厌其烦,让你赶紧住嘴。这么看来,“哦”字伤人力度更胜一筹。

  而网友小粥也向记者讲述了其一次“受伤”的聊天经历,他正和一刚认识的女同学聊天时,每次都发出去超过20个字的对话,对方给你的回复却只是小笑脸,抠鼻子,大笑,流汗。之后当他在犹豫要不要提醒对方请用两只手打字时,对方终于发来了文字:我去吃饭了,一会聊。小粥立马将其拉黑,并且感觉“自尊心受伤”。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