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盛投资董事长:“短平快”式投资思维已行不通

2019-06-07 23:59

  2012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境内外资本市场同时遭遇“寒流”、机构退出渠道收窄等一系列因素致使PE机构投资规模整体收缩,其中环保节能行业也未能幸免。

  根据投中集团研报披露的数据,2012年全年国内环保行业共披露融资案例27起,融资总额为3.59亿美元,融资企业数量和金额同比大幅下滑43.8%及52.2%(2011年48起和7.52亿美元),融资金额更是较2009年10.42亿美元的高点相差甚远。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两起成功IPO案例中的东江环保,为其身后坚守10年之久的两家PE机构实现了高达近80倍的退出回报,这又让整个PE行业为之震惊和艳慕。

  “引进PE是环保企业快速成长的加速器。”出身券商的廖梓君,是君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也是国内PE行业少数女掌门人之一。

  “PE行业对环保节能产业发展前景依然普遍看好。事实上,近两年以来,节能环保行业一直也还是PE机构青睐的投资热点。”廖梓君向本报表示,对于成长型环保企业来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融资符合成长型环保企业缺乏现金流、缺少抵押品和担保的特点,此外还会帮助企业制定战略发展方向,完善商业模式。

  廖梓君:十八大报告中,环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工具,将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行业,成为能够贯穿2013年全年的重点投资领域。节能环保对PE行业而言,孕育着巨大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选择引进私募股权基金的融资方式,同时私募股权基金也看重环保企业进入发展成长期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中国的环保行业是政策导向产业,且颇为分散,难以寻找理想投资标的。另外,目前PE靠“短平快”式的浮躁投资思维已经行不通,必须寻找可能有稳健增值潜力的早期项目做长远谋划。

  环保节能这一领域很难出现如同新能源领域那种爆发性的增长,因为这个行业非常细分,差异化特征明显,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复制,所以对节能环保行业做早期投资更要注重精准化。

  因为早期创业项目尽管出资价格低,但也同时存在风险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等显著弊端。对于早期投资来说,市场的巨大诱惑背后,也可能泥沙俱下。这就对我们这些PE等投资机构的专业化要求提高了。投资早期项目成功与否,考验的是PE机构的长线世纪》:据投中集团发布的研报显示,2012年节能环保行业只有两起IPO案例,而全部投融资案例也仅有27起。你认为节能环保行业投融资遇冷,原因何在?

  但是遇冷,也有其不可回避的客观原因,而最主要的就是投资节能环保行业的商业模式掣肘难解:比如所投项目能否实现可持续性运营?

  因此,我们在节能领域的投资思路是投资能够高效利用能源的技术或产品。我们之前投资过一个项目,该公司拥有很好的塑料薄膜技术,主要使用在垃圾填埋过程中的防渗透(避免填埋的垃圾渗透出的污水污染地下水和周边的土地)。我们就是看中这个公司拥有这一可市场化推广的技术和可持续性经营的商业模式。

  而比如做垃圾处理,除了目前垃圾分类掣肘未解,还牵扯到政府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强,项目难以市场化推广等难题,所以目前一般而言,多是地方政府在负责,市场化的企业多只是承接类似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建设,运营还是政府主导。

  《21世纪》:目前有很多规模较大的专注节能环保的产业基金,多是政府引导型。但是似乎并没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投资案例可供借鉴?

  廖梓君:各级政府曾纷纷成立节能环保类型的产业基金,但最后受制于地方财政能力和专业运作能力,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整体而言,政府引导型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会面临市场化运作难题。总之,我们在决策环保节能产业投资时,需要综合协调该产业的社会(生态)效应和商业效应的关系,但作为商业股权基金,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所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廖梓君:之前我们也投资过几家环保类的企业,我们发现纯粹依赖于政府补助的企业不确定较强,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虽然政府书面上都非常重视,也有相应的方案来解决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但由于餐厨垃圾的提供者有着更好的选择,可以通过非法销售给地沟油生产企业或养殖场来获得更高的收益,政府的部分参与部门也没有更多精力和兴趣为垃圾回收企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整个行业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

  目前,投资基金选择环保企业做投资也很谨慎,很是考验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项目经验等因素。因为环保企业所在行业细分领域一时看不到清晰的市场前景,且又难以快速的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起家。

  以我们目前投资的工业企业废渣回收处理企业为例,由于其能在废渣中提炼出有用的成分,一方面减少了排放企业处理废物的成本,另一方面,处理后的废渣还可以再利用处理后的产品,这样盈利模式就很清晰。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政府通过资本引导重新配置资源,利用起全社会的微观资源,通过监管、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法律为后盾,从而让有责任心、有经济质量的这一产业发展起来。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