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俗称“双反”),并于2012年确认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4%至47%的关税。彼时,中国光伏产业刚刚起步,处于“两头在外”的困局,无论是生产原料还是最终的产品输出都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联合欧洲在2011年前后掀起的“双反”令我国光伏产业损失惨重。一大批国内光伏企业倒闭,曾经风光无限的尚德、赛维、英利都受到重创。
2011年-2012年,美国联合欧洲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制裁取得了完胜,我国光伏产业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在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之后,国家适时出台了光伏补贴政策,开始扶持国内光伏企业,引导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2013年国家补贴政策出台以后,我国光伏产业逐渐回暖,并踏上了飞速发展通道。
2014年,美国又发起了第二次光伏“双反”,最终确定了高达26.71%至165.04%的反倾销税以及27.64%至49.79%的反补贴税。但是2014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发展重心已经主要在国内市场,美国的二次“双反”再也无法动摇我国光伏产业的根基。
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到约43GW,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并与其他国家逐渐拉开距离。在此情况下,美国依然没有放弃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阻扰,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后,光伏领域成为了贸易战“重灾区”。
受贸易战影响,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不断减少,2017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光伏组件的出口同比下降了96.6%;2018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太阳能电池额度不及2017年的1/10。2018年以前,美国一直是我国太阳能电池前五大出口市场,而2018年,美国排名第35。
截止2018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达到174GW,连续第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2018年新增装机44.3GW,连续第六年保持全球第一。整体来看,我国在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越来越稳固,与第二的美国(2018年新增装机11.36GW,累计容量64.66.GW)逐渐拉开差距。
在光伏制造业领域,我国优势明显。2017年,我国在各产业链环节的市场份额都稳居第一,其中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占到54.8%、87.2%、69%、71%。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企业做到了在每一个产业链环节领先全球。
PERC组件、叠瓦组件、半片组件、双面组件,这些先进高效的光伏产品都在中国光伏市场发扬光大。不客气的说,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在产能规模、技术等各个方面领先全球,而光伏产业也是当前我国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