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冯华年:儿童艺术教育的分类和实验(上)

2019-03-09 06:30

  美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没有一个优美和谐的社会,没有一个整洁优雅的环境,任何一个在污浊和混乱中成长的儿童不可能滋生高尚和美好的气质和感觉。

  ●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地了解人类各种文化的进程,人类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以及天才的创造和超常的劳动留在历史上的美好记忆,这些认识和知识不仅会增加孩子对祖国和人类的感觉和感情、对文明的尊重和热爱,而且会拓宽他/她的想象力的基础和感觉能力的细致和深刻程度。

  儿童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的,以美术教育为例,应该分成四块。第一,素质教育;第二,知识教育;第三,技能训练;第四,图像技能基础课程(与语文课平行)。

  日落,在希腊海神庙山海之间。其实在任何一个地方落日都有异样美妙,随之还有绵长的余晖。

  这四种教育如果能互相配合,就能够完成儿童(不仅限于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基本艺术素养的培养,以及在图像时代——特别是在未来——能够利用新观念、新方法、新媒体、新技术来进行图像课(和语言课并行配合),培养表达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对个体的艺术天赋和才能有所发掘和激励,并且发现特殊儿童的天赋和潜能,选拔进入合适的训练程序,对有兴趣并有才能的儿童引入某一个方面的专业艺术教育,使之顺利地进入艺术家专业训练体系而成长为未来的杰出人才。

  每一方面的儿童艺术教育各自目标不同,但都涉及四个方面,即组织结构、检验和考核办法、行动设计、操作模式。虽然四个方面看起来是平行的,其实是有很大差异。我们提出对四个方面的整体初步建议如下,以下分论之。

  希腊物理学家 Moussas教授在希腊雅典考古博物馆讲解沉船出水的最古老的计算器,当时又与青铜雕像如何完美结合。

  素质教育,即儿童创造力、想象力和感觉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规定时间和次数内让儿童接触艺术,打开眼界,增加感受。

  从组织结构方面来说,怎么来培养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和感觉能力,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合作。美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没有一个优美和谐的社会,没有一个整洁优雅的环境,一个在污浊和混乱中成长的儿童不可能滋生高尚和美好的气质和感觉。而这种情况有时候是每一个父母、儿童自己参与造成的。素质教育应动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发挥作用,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各种时间和活动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干预,单单依赖老师和外人(家庭教师和课外辅导)来承担是不行的,必须要家长自己把爱心和时间放到孩子身上。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必须看其两端:尖端科技和美育。任何国家都会积聚巨大的力量去推进尖端的技术以彰显自己的强大和发达,但是不少国家无从顾及普通的人民生活,特别是儿童举手投足之间的美感和教养。在最简单的行为过程中所保持的一种审美的能力,就显示为国民美育水平的欣赏能力,普通的艺术教育的能力,普通人民的美感和教养,以及城市、乡村、街道、家庭的每一个角落的优美与整洁程度。极高的修养并不完全依赖资金和物质条件,而依赖于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中国古代用“清风”“明月”可以培养出充实于天地的修养,那么今天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注意观察周围,就会看到精彩,既可自我欣赏,也可拿去跟别人分享,还可以请别人来参观共享,形成团结和尊重他人的社会,达到在审美中“爱人所爱,好人所好,敬人所敬”的和谐。

  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其组织结构既然在整个社会,其检验和考核办法可以参照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教育的记录考核方法,规定各个孩子在参观和欣赏艺术和文化活动上花费了多少次数和时间。操作模式则要动员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文化历史旅游圣地开放给学校和带孩子的家长参观,为参与者建立打卡、盖章的服务,每个儿童在一定的年纪必须要满足一定次数和种类的审美、艺术活动,可以在学校组织下由专业人员带领,由受到专业培训并经过专业人员考核和定期培训的学习机制,讲授内容和教材要由专业委员会进行学术审查和美感评估;在学校组织之外,动员老师、家长和课外辅导人员参与关心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每一个普通的成人都必须注重自我的修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如此有益于社会文明的整体提升。

  知识教育,是人类的文明认识和历史知识的一部分,经由各个年龄段分级、分段,根据不同年龄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积累来进行“艺术史”教育,就像读书一样“读图”(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和新媒体艺术——摄影、电影和新媒体杰作),掌握对世界和文明的基本常识和文化记忆。

  是让孩子从小在床头就有月亮上看到地球升出的图,还是任由他保存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这是个问题。

  知识教育主要是指艺术史(美术史)的教育,或称人类文明的知识教育、文化记忆和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教育,也就是通过课堂知识和对博物馆、名胜古迹(人类文化遗产的形象遗存)的参观、体验、欣赏,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地了解人类各种文化的进程,人类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以及天才的创造和超常的劳动留在历史上的美好记忆,这些认识和知识不仅会增加孩子对祖国和人类的感觉和感情、对文明的尊重和热爱,而且会拓宽他/她的想象力的基础和感觉能力的细致和深刻程度。

  艺术史(美术史)教育应该说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实验基础。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早在100年前就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学说,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公民,当然首先是儿童。博物馆、美术馆的普及又增加和补充了人们接触艺术、图画和景观的可能性,既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给家长补充精神文化,带着问题有引导地深入体会相关的娱乐、旅游活动,就与第一种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成为广泛的美育的辅助形式。

  国际艺术史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y, CIHA)目前也在进行一个项目“最好(的学者)为人人(讲解艺术史上的杰作)”(Best for Everyone),就是动员几十个国家(会员国)的一流教学者来给普通的人,特别是孩子讲解其最熟悉并深有研究的一件艺术品,让视频能够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以更普遍方便和便宜的方式,使许多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触到人类最高的美的知识和对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组织结构完全可以随学校的课堂进行,只是要在教材上做好分级和分配,这个工作要和图画课的动手实践并驾齐驱,比照语文课和历史课来检验和考核,容易控制和检验知识成果。

  (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冯华年,吴作人基金会儿童美育分支基金项目主持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