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專家暢談“空間科學技術與商業航天”

2019-05-02 11:49

  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劉婧婷)近日,為迎接第四個“中國航天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與錢學森圖書館聯合舉辦的“空間科學技術與商業航天”專題講座在上海舉行。

  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吳樹范從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國際發展現狀與趨勢、商業航天的崛起、中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發展現狀、應對策略的幾點思考以及微納衛星實例等六個方面為現場觀眾帶來“空間科學技術與未來航天發展”的主題報告。

  吳樹范首先介紹了空間科學的目的與范疇、空間技術的挑戰與應用,他表示,空間科學是一門旨在尋找地球與太陽系如何演變,揭示宇宙規律,尋找人類的起源並預測歸宿的學問。空間科學領域包括天文學、空間物理、深空探測等。

  關於空間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方向與特點,他認為,一是向高精尖方向發展,二是微納衛星風起雲涌,三是商業航天的崛起。根據SpaceWroks 2018年2月發布的統計,在三大衛星用戶中,政府、軍方和商業,最大的已經是商業用戶,佔一半以上,而未來五年發射的衛星中商業用戶將佔70%以上,佐証了全球商業航天正在快速崛起的觀點。關於應用領域,SpaceWroks預測,未來五年發射的微納衛星中,50%是做遙感的,約22%是做通訊和信息採集的。

  關於應對策略,吳樹范指出,空間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趨勢的每個方向都應有不同的部門或機構來做。空間科學方向投資巨大,難有商業回報,自然應該由政府部門為主來做﹔微納衛星技術與應用則應是工業界和企業的業務范疇﹔商業航天方向應該給企業和商業運營機構帶來很多商機。

  在講座的最后,吳樹范還以TW-1 立方星試驗任務為例,解讀了立方星的極地觀測與數據採集、編隊繞飛任務、空間Ad hoc自適應組網、船舶飛機監察等功能以及相關的系統載荷配置,使現場觀眾進一步了解立方星的應用。

  解析8省高考改革新方案 “3+1+2”模式有何不一樣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市,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發布本省市實施方案,明確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詳細】

  “安興班”:教育對口幫扶一扇窗“以前很想和外國的同學面對面交流,沒想到今天真的實現了!”近日,來自寧波慈溪市錦堂高級職業中學“安興班”的羅斌為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學生戴上了文化巾,平時連普通話也說不流利的他勇敢地說了一段英語。【詳細】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