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4月,陶行知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蒋梦麟先生对是文有这样的读后感:“陶先生,你讲的一席话,我读了便觉精神提起来。这种话我久不听见了,可算是教育界的福音。”想必,中国学界对蒋梦麟先生不会太生疏,也可以在网络上找一找有关他的文字,这对进一步理解陶行知先生和本文会有裨益,尤其会深知建设教师队伍和教育家群体的价值。第一流的教育家与所有教师最终面对的一致性,应该具备文中指出的特征,只不过在层次、范围和深度方面有区别罢了。
我们第一次读是文,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羊城研议教育家办学,读罢产生一种联想:“行是知之始。”教育家应从做具体工作的教师和校长开始,一步步地更优秀,继而成批涌现。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办起教育家培训班。如是培训,能够产生教育事业需要的教育家吗?我们聚在一起谈及这种现象,只能哑然失笑。陶先生主张考成,以实践来锻炼人才,所以教育家与教师相同,仅靠念书无法领悟专业,得从实践开始一步步行止。
后几次再读,缘起晓庄学院学长发起写《特别教育导论(初稿)》。特别教育发端于淮安,对象是“家庭难管、学校难教、社会难容”的学生,它属新的教育领域,联系起来研读,之后写出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用试验主义开辟特别教育新领域”。这个提法,源于陶先生,虽与我们的从教经历有联系,动笔成文肯定是要再次研读《第一流的教育家》的。
现在,办教育家培训班的念兹在兹,但还没有听说评聘教育家职称的新鲜事,还是有点欣慰的。陶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里先指了三类教育家,即政客的教育家、书生的教育家、经验的教育家。他如何就对这类人等用上教育家头衔,其中含着嘲讽、调侃的味道。我们知道,陶先生很富于幽默,对非家而自诩为家者,幽他一默。继而,文章才重点地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他们具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是有关第一流教育家特质的非常重要的理念,攸关实践,恰恰是一线教师的本质。这种理念绝非标准,却是教师人生的过程。
关于“政客”的说法,现在的中国不用,但是贪官、庸官、跑官、要官的现象,是纪委紧盯的党风政风的要害之一。在教育界,应试教育、“超级学校”之所以存在还偶有扩张,正是追逐政绩使然,其背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合理需要已经比较清楚。为何只能说比较清楚呢?关键有一点,从应试教育学校毕业之后,学生的后续情况几乎未有报道,辩论什么呢?何以仍然这样?当前,应试教育的出现有更多的原因,但政绩驱力似乎至为要紧。为抓应试教育而不理会学生后续状况是不明善恶,有良知的教师断然心有不安。全国著名学府收录的考生既出,用来论功行赏、定功定赏,如此方便,更有所谓的民意基础,如何不用?于是,“政客的教育家”顺理成章就出现了。可是,教师能够与他们为伍吗?
书生的教育家唯书是从,以眼皮底下的现象为全体,以偏概全;以记问之学为本钱,颐指气使,装扮大家;空发议论,批评甚于建言,抱怨甚于说理。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羁绊,而他们的话语权、影响力却不可小嘘,因为他们是某些政绩的所谓理论依据的提供者。改革开放以来,书生教育家出现新品种,其中一些人利用开放,靠译述登场,靠外国人的经验和论述比对中国教育,口气十分响亮,中气好像特别充盈,但是搅乱视听,误导舆论,浪费资源。
既信且达的译者,介绍国外教育,功不可没。但其中一些人译着译着就变成外国教育的代言人,走了岔路。有人说,这类译述者不识本土,不明时需,是汉堡教育家、麦当教育家、必胜教育家、肯德教育家。民间的这类称谓,幽默地概括出一点特征。再幽默,他们却不会因此而倒,替政绩注释歪理,有发表的地方。但是,良知教师决计没有如此潇洒。
经验的教育家不少,他们凭借一己经验评论教育现象,而且比较勤快,自媒体就是平台。教育界有人抱怨,社会人都是教育评论家,都可以对教育评头品脚,反映的大约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人当然不会入于教育家行列,但所谓自诩的教育家却有这种人。教师不容易这般自诩,但这些人的言论却能够使教师迷茫和倦怠。
医院主要关注人的物质肉体,教育主要关注人的精神思想。同是专业活动,评医少,评教却普遍。教育是更加经常而普遍的活动,包括脱盲的识字人士,多少会亲临点评教育,发言者自然多,不用奇怪,这要怨教育界自身。教育作者队伍太大,教育出版太容易,却乏有根基的声音和有引导力的理念。出版一两本书就觉得自己是教育家,在大众媒体喷张的时代,这类以想当然念头敷衍的教育文字,散漫不自洽,吵吵嚷嚷,徒现一种繁荣。这种繁荣与信息时代的特征相关联,短时加以整治办法不多,要寄希望于整个国情进一步风清气正,渐次移步教育高质量。那时,人们才能够看清教育中的混混,教育舆情才能发生“正向翻转”。
招摇过市的经验,使读者公众莫衷一是。听过数不清的教育文人谈中国教育,咋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会后即烟消云散。有人猜想,文人们是欲创造自己的理论,不想让其他人闯入自家屋里的神龛,却因为眼高手低,莫名焦虑而放大了音量,不知道第一流的教育家应当具备的特征。当问,这种教育学风,如何能够有益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学风不纠,弊端难除,障碍难清,这就是需要反复邀集教师学陶、师陶、研陶了。
(作者系: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研究员 2. 成都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