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中国人中,到底是谁撰写了第一篇中国地质的文章呢?在我国地质史学界,一直认为我国第一位撰写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是鲁迅先生。那究竟是不是鲁迅先生呢?
国连杰:其实中国人中撰写的第一篇中国地质的文章并非出自鲁迅先生之手,也不是由地质学家完成,而是出自化学家虞和钦先生之手。虞和钦先生译介的《中国地质之构造》一文发表在上海科学仪器馆创办的《科学世界》的第2、3期上,时间是1903年4月、5月,从发表的时间上来讲,比鲁迅先生的文章早半年,所以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中国地质文章其作者应该是虞和钦先生。
国连杰:《中国地质之构造》是20世纪初研究中国地质构造的一篇重要论著。全文约4700字,共分三节。第一节为绪言,简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格架;第二节为中国之地貌,介绍了中国大地的地形地貌及其构造成因;第三节为地质之发育史,简述了中国地质构造运动的三大周期,并对原始代、太古代、中生代、近古代的海陆变迁、地质构造运动和地层分布及成因做了介绍,文末还附有地史系统简表和中国地质构造略图。
国连杰:虞和钦(1879-1944),字自勋,仕名铭新,镇海邬隘(现北仑)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化学。1901年与虞辉祖、钟观光等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科学仪器馆——上海科学仪器馆,1903年上海科学仪器馆创刊我国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科学世界》。 “虞和钦先生是我国近代化学史上值得纪念的学者之一”,他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是我国制定有机化合物系统名称的第一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个诗人和古琴家呢!
就如同虞先生的一首诗所写,日本之行硕果满满。不仅走上我国化学鼻祖之路,还顺带用所学完成了在我国地质界的开山之作。
其人更是气度非凡,一则“大军压境 安然抚琴”的轶事当真令人拍案叫绝,颇有诸葛亮智取空城之姿。
一九二六年初,虞和钦随新任热河都统宋哲元赴任热河省教育厅长,住承德避暑山庄。才过了一个月,张作霖、吴佩孚分别自南北两个方向兴兵来犯,时局骤紧。宋哲元想退兵到多伦,又恐消息泄露,承德有变,便定下一计。遂雇泥工数十粉刷府墙,将被驻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避暑山庄收拾一新。
二月十六日,虞和钦在山庄胜景宴请全城士绅。酒喝到一半,他取出琴来,为宾客弹奏.接着又邀请大家轮流唱北曲。就在这觥筹变错、琴曲杂陈之中,大军悄然撤出。筵席将罢,军队已尽北上矣!宋哲元、虞和钦等七八人后行,途中几次与吴佩孚的小股部队交火。
虞和钦在科学界、军政界、教育界、商界经营三十年,五十多岁退隐时自号五隐先生,意思是隐于他所喜爱的书、画、诗、琴、舞五艺之中。这里只说他的琴:他善弹《秋鸿》,蓄古甚富,自唐而下,代有名琴。
一九一八年起他在山西太原任山西省教育厅长五年余,其间雇琴工两名,广搜元明时的杉木屋梁,亲自监工,剖制成琴数十床。不但仿制各式古琴,还在挖斫内腔上独具意匠,创新腔多种,并另定腔名,刻在琴池内,以作后代制琴法式。山西教育厅署内设立雅乐会,聘张谱芳教昆曲、彭祉卿演授孔庙乐舞,请老师杨时百教古琴,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只此一项的成绩已经很难得了,何况隐于“五”呢
如此看来,这个不务正业的化学家一不留神成了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人并不是偶然,虞先生的才学气韵可谓凌云。
1903年10月,他以“索子”为笔名撰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发表在《浙江潮》第8期 上。
泠溪在《地球》期刊中发表的《鲁迅与中国地质学》一文中,对鲁迅先生的这段历史这样写到:
了解鲁迅的人知其杂文,并冠以“投枪”、“匕首”之赞誉,不了解鲁迅的人也都知道“祥林嫂”、“阿Q”、“孔乙己”,并能对号入座到邻家兄弟的头上,那些出入小学校门的孩子可以把“闰土”、“三味书屋”连同自己童年的小小忧伤一起夹在课本里。在人们心目中鲁迅是伟大的,但不需要用伟大冠名,甚至不需要有自己的名字,他的姓名早已化身为清瘦面孔、一字胡须和手持烟斗的凝思侧影。鲁迅以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这般的热爱和尊重,但鲁迅自己却在《而已集 ·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说 :“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和著述呢?提起鲁迅与中国地质学,首先要回到 1898年,这一年17岁的鲁迅由绍兴来到南京,并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念书,次年因不满江南水师学堂的风气,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并与顾琅同窗,成为这个学堂最早的学生之一。鲁迅学习非常刻苦,在他当时使用的教材《金石识别》上,密密麻麻留有大量的听课笔记和学习心得。他不仅手抄数学课本,还曾花费大量时间把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 (Charles Lyell)的《地学浅说》译文抄录、装订成两大本,甚至连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都描摹了下来。正是由于这样的学习积累,为他日后撰写地质学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3年8月,22岁的鲁迅用“索子”作笔名在《浙江潮》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他的首篇地质学论文 《中国地质略论》。《略论》一文用词精练而优美,对祖国的描写更是饱含深情,如:“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 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对当时人们因怕破坏“风水宅相”而不敢兴办矿业的愚顿却笔锋犀利,用词如锥似匕,如:“昏昧乏识,不知其家之田宅货藏,凡得几何。”他深切地痛惜炎黄子孙的贫弱,并指出帝国主义列强派出探险家深入我国内地大肆窃取我国的地理、地质学资料,已是“垂涎成雨,造图列说,奔走相议”。随后,鲁迅又与顾琅合著了《中国矿产志》,并于1906年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全书以文言文写成,包括导言和本言两篇共22章,系统论述了中国地质和矿业概况,对全国18个省数十种矿产的储量、质量及分布,分别作了介绍。书中还附有《中国地相图》、《中国矿产全图》、《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地质时代一览表》等图表,上海复旦公学校长马良,即当时著名的爱国老人马相伯为此书作《序》,称赞该书 “用心至深,积虑至切”,指出鲁迅与顾琅合著此书“使我国民深悉国产之所自有,以为后日开采之计,致富之源,强国之本,不致家藏货宝为他人所攘夺”。清政府农工商部也给予此书很高的评价和认可,通令矿务、商务界购阅,学部则批准将此书作为中学堂的参考书,这使得《中国矿产志》出版当年即增订再版并在短短的8个月内,连续出版了3次,可见在当时其影响力之大。1990年,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篇鲁迅写于1903年前但没有发表过的地质学佚文手稿,共9页约5000字,也是鲁迅关于地质问题的重要著述。
站在鲁迅所面临的那个时代,内忧外患且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虽有零星地质矿产调查,却均由外国人把持,对这个时期外国人在中国的地质调查活动,最早是鲁迅在其《中国地质略论》中作了概括性的记述,并一直被后人所沿用。虽然考证过后,第一篇中国地质的文章是出自虞和钦先生之手,但鲁迅在中国地质学史上的先行者和奠基人的地位也是无可动摇的,他实现了近代中国人在这一研究领域及成果的“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