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现代教育理论复习资料四

2019-05-03 18:17

  与群内好友一起备战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也可以使用微信编辑“offcncom”加入我们,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内发论(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2)外铄论(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五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阶段性(儿童、青年、成年、壮年、老年)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青年是身心发展的高速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5、“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主要是指方向上引导。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能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谐一致;另一方面,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上一页1[责任编辑:福建中公教育]上一篇:2014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四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