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接触到一道这样的题目“主张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以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体系课程的人是谁?”,答案给出了两个提出的观点很相似的人:陶行知和陈鹤琴。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到底是谁呢?谁提出的理念更能让大众适应呢?
对于我这种在学术上已经半路出家的人,现在看到这种文绉绉的题目确然是丈二和尚,所幸的是我对两位儿童教育学家还没有不敬到全部忘怀,对于他们提出的理念在学校的时候也是经常争议,现在再看到这种题目反而觉得倍感亲切了。
如今全身心的投入儿童心理,以及儿童教育的问题上,随着时代在向前走,教育的脚步也逐渐的向世界迈进,中国自己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国内人的胃口,相对欧美的另类教育正吸引着国内注重爱子爱女教育的家长们,即使是这样我们老一辈的教育学家们提出的教育思想也是有很大的重要性的。
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陈鹤琴先生之后又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他的目的主要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第二层次“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这体现了教育目的民族性。陈鹤琴最后把教育目的归结到“做现代中国人”上。他认为这样的人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有服务精神。
那么“活教育”课程理论主要提倡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历来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他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
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我的回答是这样的:陶行知老师的观点是“生活即教育”,而陈鹤琴老师的“活教育”是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主张,同时还融入了陶行知老师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继而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后半部分: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育儿路线年秋,陈鹤琴在南京鼓楼自己住宅内开办鼓楼幼稚园,试验科学化、中国化的幼稚教育,获得最初成果。所以这道题是选择陈鹤琴。
但是,不知道是问题的原因还是我没有理解问题的本意,答案竟然不一致,有说陶行知的,有说陈鹤琴的。
这种模棱两可的问题我见的不少,唯独这一道让我不能释怀,儿童教育乃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核心体现,如果在这种问题上还是模棱两可的话,不难看出教育界的腐败。深刻感觉这道问题严重侮辱了两位老师的成就。
不论是“生活即教育”思想还是“活教育”思想总能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不可估量的优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