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灌水文章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思进取地灌水

2019-05-16 00:37

  喜报不断,但仍然不能忽视我国绝大部分处于科研金字塔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环境,没有稳定的研究条件,甚至连科研经费都捉襟见肘。所以,莫因表面的辉煌错误判断了大部分人民群众的科研生产水平。

  而现在我们则往往用北上广深等顶级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来代表中国的整体科研水平。情景是何等的相似!

  一篇高质量的CNS,PNAS,甚至Oncogene需要多少个学生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的劳动才能完成?但是产出的文章又够养活多少个为此奋斗的学生?

  其一,上海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陆经纬跳楼事件。背后的一个主要导火索,除博士选拔耽误外,就是他凭借自己劳动完成的高分文章,被导师剥夺了一作的位置,让位给职称评定的领导。

  其二,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刘毅因其一篇4.67分的文章一作被占,怒而状告小导师。

  一篇文章就一个一作,大部分机构还不认共一,于是乎,学生与导师,甚至同门师兄弟之间,署名争夺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激烈。

  感谢生信分析,让文章出来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品尝到一作的甜蜜。虽然文章比较简单。

  然而,恰恰因为生信分析产生的文章质量不如严谨基础实验那般“高贵”和“扎实”,被诸多评论贴上了“灌水”的标签,被嘲被贬。

  首先,绝大部分为毕业目标所压迫的学生都应该理解发文章毕业和发优质文章毕业PNAS还是灌水的SR+MMR等。只要能发文章,符合机构毕业要求,就能毕业。

  而发优质论文毕业,意味着第一目标是安心做学术研究。要接受科学的训练,从基础做起,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起步价是远超第一种的,当然长远看获益更好。只不过,选择这种途径的学生,要有毕业延期的心理准备和长期的身心重压。所以,主要困难是能安心做得了扎实的学术,承受得了科研工作带来的压力。而毕业,只是其中一个顺理成章会捎带完成的副产品。

  这两条路,我们都应该好好回答一下自己。如果是选择第二条路的学生,会得到大家的祝福,然后,下面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跳过。

  坦白讲,绝大部分顺利发表文章的学生,其实离合格的研究者水平,论文写作者水平,还差十万八千里。因为,大部分的文章应该都是上级改的。实际上,忙于实验的学生哪里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思维辩证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灌水文章的出现,一定意义上使得被剥削得除了实验啥都不会的学生能有机会弯道超车掌握论文的设计-分析-书写-投稿-返修能力。

  事实上,论文的设计书写与实验相比,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是大部分的上级都不会告诉你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技术有多珍贵。所以,下次遇到了锻炼你写作能力,提醒你英文写作要多锻炼的老师,记得多感谢一下。

  一般情况下的实验室,学生是很少有机会能直接决定一个课题的发展的。主要是经验和基础问题。而通过灌水文章,使得你有机会做出一些如果放在过去只能死在摇篮里的想法。这种建立自己的思路研究,再简单,也是一种珍贵的锻炼。

  然而,鼓励发灌水,是让我们在科研的起步成长阶段学会一切可以掌握的技术,助力我们科研起飞。而不是沉迷灌水带来的短暂满足。否则,就背离了选择灌水的美好初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