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芳(温州市乐舟培训学校校长):据我观察,带孩子学艺术的家长,有一半是基于孩子的兴趣或纯粹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但另一半家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升学准备一个敲门砖。很大程度上,我也是一位功利的家长。我儿子在小学时被老师发现有一些声乐天赋,从那以后我遍访温州声乐名师,每个周末送孩子到乐清上课,假期参加各类声乐比赛。孩子也拿过市里省里的很多奖项,两年前以特长生考入初中学校。现在回头想想,除了声乐比赛,儿子还在演讲和英语比赛中得到不少大奖,这可能都要归功于艺术教育、舞台阅历给他带来的好处。所以我认为只要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目的是否功利不太重要。
叶军(晓雯音乐学校董事长):晓雯音乐学校创办已有26个年头,目前已经把分校开到全国各地及美国。2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守一个原则:我们教音乐不教钢琴!我们期待送孩子来学的家长,首先不是冲着望子成龙的功利目的。我们曾经有一句口号: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其潜台词是,艺术教育、美的教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吴彰(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我很赞同艺术教育的普及化,这有利于全民素养的提升。但我反对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或宣传的噱头,这样艺术教育又会成为少数孩子的专利,变成为应试而艺术。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拓宽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艺术教育中人文的内涵,而不是拿几个奖做几场秀。
林臻宇(温州市艺术学校艺术总监):我们学校有位学生,在参加艺考前的4个月,只身到上海遍访名师上小课,每天打的辗转于上海的各个区,4个月下来花了45万元,目的只有一个:考进上海戏剧学院的音乐剧系。故事的结果令人唏嘘,她落榜了。理由是,她的身高根本达不到音乐系的要求,而给她上小课的教授们根本没提醒过她。后来她又去考了另一所学校的艺术专业,用她爸爸的话说,她的艺考,考掉了家里的一幢房子。每一位执著于艺考的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明星梦。那些因为一首歌一部戏就走红的明星,他们生活背后的艰辛我们又了解多少?所以我奉劝家长,孩子如果不是特别有艺术天赋,就不要赔上大把的时间、大把地烧钱,赔上孩子快乐的童年真的不值得。
吴文霞(瓯海区教育局学生科副科长):艺术教育也不是非砸钱不可。比如瓯海梧田三小就以口风琴为特色,全校学生人手一把口风琴,人人会吹奏,有了音乐的滋润,学校的面貌大大改观。今年的艺术节,我们新增了一个艺术造型的比赛项目,南堡小学的一个新居民子弟,以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泥塑造型作品摘取了全市艺术节的一等奖。这些孩子从没有上过艺术培训课,但并不妨碍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与表达。我相信,如果坚持下去,这些孩子同样能成为艺术家。
黄万统(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儿子上小学时,我也让他学学钢琴,因为我认为,懂点艺术,人生的幸福指数会更高。学了两三年后,孩子对篮球发生了兴趣,钢琴兴趣下降了。我也顺其自然,尊重他的选择。现在孩子快上初中了,有空还会弹几首名曲放松心情。我不赞成为了艺考一掷千金,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一辈子的路很长,即便考进了艺术名校,却丢了幸福,还是得不偿失。家长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应该“因财施教”,很多时候,教育因理性而美好。
林大康(籀园小学校长助理兼美术教师):我接手籀园小学的国际部以后,曾经建议学校调整下午的课程,专门上音、体、美等辅科,结果建议无疾而终。艺术教育是人生通往一定高度的一条捷径。为什么说中国人缺乏艺术细胞?为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单一片面?根源在于我们普通人群中90%以上的人的艺术欣赏水平还停留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但在现行体制下,学校里的艺术教育永远不被重视,美术和音乐老师更多时候是有力无处使。
李崇高(市教研院美术教研员):前段时间,我的左手骨折。按照常规思维,左手骨折右手照样画画、吃饭,不影响生活。但结果我发现,左手不方便,挤牙膏、穿衣服都成问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这就好比我们讨论,在学校里应试教育重要还是艺术教育重要,缺了哪个教出来的孩子都会成为次品。在国外,中小学都把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来抓,但环顾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学生的美术是语文、数学老师教的?
项雅丽(鹿城区教科研中心音乐教研员):美育是立教之本,审美是立人之本。艺术教育是育人的手段,那些花很多时间和金钱砸出来的艺术培训,其实违背艺术教育的宗旨。在目前的体制下,想要增加学校艺术教育的课时比较困难,但我们也会尽力地带着镣铐跳舞。比如近期我们会组织一批高雅艺术进校园,支持学校开设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等,让小而美的艺术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校园生活中。
朱向军(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温州的艺术教育近年在省里独占鳌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回避不了艺术教育功利化尴尬。每年很多学生为了参加AB级艺术特长测试,要承受繁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要承受艺术培训的各种压力。在考试现场,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声乐、舞蹈技能不错,但面无表情,即便通过了特长测试,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还会持续多久?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艺术苗子的培养而忽略美育的普及;重奖项的获得,而忽略个体的艺术享受等误区。如何让学校的艺术教育更健康有序地发展,这需要社会和家庭通力协作。学校的艺术活动和演出不仅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教育的平台,要关注每位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对于艺术教育的推广还有很多的限制,但我们职能部门一定会尽力为艺术教育的普及鼓与呼,会推出一些切实的措施提升学校老师的艺术素养,努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让艺术教育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愉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