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招聘公告:①阿里数据中台品牌团队杭州四大职位虚位以待②蚂蚁金服大数据部2020实习生招募全面启动③TalkingData北京招资深银行行业BD...
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
科学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保护自己,又有益于公众健康。目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为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护公众健康,特提出以下指引。
(二)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一)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和单位进出口等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二)在监狱、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以及学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日常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人员聚集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其他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隔离结束)。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一)普通门诊、病房等医务人员;低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医务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保洁等。
(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员;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环境消毒人员;转运确诊和疑似病例人员。
(三)从事呼吸道标本采集的操作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吸痰、心肺复苏操作,或肺移植手术、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员。
防护建议:头罩式(或全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或半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加戴护目镜或全面屏;两种呼吸防护器均需选用P100防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元件不可重复使用,防护器具消毒后使用。
(四)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六)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且安康码均为绿码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隔距离不少于1米,每人占有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按要求必须佩戴口罩的特殊行业、岗位除外)。
均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且安康码均为绿码的人员开会时,参会人员间隔距离不少于1米,每人占有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
在建筑工地、野外勘探、高空作业等户外人员不密集的地方劳动的时候,但一些特殊行业需要佩戴的除外;
在自己的单位,包括公司日常工作,如果员工都没有发热、干咳等异常的症状的时候;
但我们仍需注意在人口密集地区、乘坐公共交通接触有感冒症状者等时候依然需要佩戴好口罩
新冠肺炎军队前方专家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教授刘又宁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北以外的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增病例已实现零增长,形势向好;发病最严重的武汉市仍坚持着最严格的隔离措施,同时控制着外来人员输入,到3月底实现零新增的目标并不困难。
所以,在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人们在4月底左右摘掉口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是很可能实现的。但4月底“疫情消失”是不可能的,当前还有很多复杂因素。
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大家对疫情持谨慎的态度戴口罩再延长一段时间也无妨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上,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上海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戴不戴口罩,还需要综合判断。一个是看中国是否可以一直有效地控制疫情,第二是看周边国家能否有效控制。
“早期中国戴口罩是非常重要的。在病例较多时,你去商场吃东西,坐电梯,都有风险。但是现在风险概率已经比较低了。我们的习惯还是不太敢放下,很怕有病人被漏掉。所以再戴长一点,问题也不大。”张文宏表示,在现阶段,戴口罩很多时候还是心理压力,对疫情谨慎的态度。
但是大家很快会看到,中国会变成病例输入型国家。也就是说,周边国家病例数在增加,而中国病例数基本没有。“所以再过一段时间,大家会看到这个现象,日子过着过着,口罩就摘下来了。摘下来后发现没事,接下来所有人都摘下来了。”
张文宏称,大家对疫情持谨慎的态度,这个态度再延长一段时间也无妨。至于要不要很长时间戴,就取决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持续控制是否有效。
本文综合自:国家卫健委、安徽卫健委官网、@健康四川官微、上观新闻、生命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