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倍,姓耶律,名倍,小字图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唐朝末年,北方契丹族原始公社制逐渐解体,奴隶制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唐朝灭亡以后,在后梁贞元二年(公元916年)二月,契丹部落联盟可汗耶律阿保机,即皇帝位,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其妻称应天大明地皇后,建元神册,国号契丹。从这以后,契丹族出现了国家政权。三月,年方十八岁的耶律倍,按中原王朝的惯例,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皇太子)。
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继续征服北方各部族。到神册四年(公元925年),契丹国已征服了它周围的大部分部族,惟有它东北方的渤海国尚未降服。这一年的十二月,阿保机亲自率兵征讨渤海,皇后、皇太子、次子大元帅尧骨都随军出征。被调发参加这次从征的还有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部人员。耶律倍的从征,对契丹取得渤海国地区,有一定贡献。同年闰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契丹军队包围了渤海的扶余府城。扶余府城,是渤海西部地区的军事、交通重镇,渤海在此地尝屯有重兵,以防契丹的侵袭,其地约在今长春市附近(一说在农安)。这一役,是契丹征渤海的关键一役。三天之后,即天显元年(公元926年)正月初三日,契丹军攻克了扶余城:杀了渤海的守城将领。
阿保机立即打算清查扶余城户口,耶律倍规劝说:“现在刚刚占领土地就调查人口数,百姓必不安心。若是乘着现在的破竹之势,直抵忽汗城,取之必克。”阿保机采纳了这一建议,以倍及大元帅尧骨为前锋,率军直奔忽汗城。忽汗城是渤海政权首府,地点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的东京城古城,此城距扶余府城近千里,道路曲折,山地居多。契丹军队仅用了七天的时间,就走完了这段路程。同月初九日夜,耶律倍、耶律尧骨军队包围了忽汗城。
忽汗城被围困的第三天,即同月十二日,渤海国最后一位国王大湮撰请求投降。十三日,阿保机到达忽汗城南郊。十四日,大理撰率僚属三百多人出城投降,得到阿保机的优礼接待。之后,又回到城中,一些渤海士兵,不甘心投降,仍然企图抵抗,十九日,杀死了阿保机派进城内搜寻兵器的契丹官员十三名,并重新守城。但这些士兵,在最高领导已投降的情况下,无法组成坚强的抗击力量,所以,到二十日契丹军鼓噪登城时,渤海士兵竟无敢抵御者。这天,阿保机亲自进入城中,大湮撰为一些士兵的反复举动,在阿保机马前请罪。阿保机下令用军队护卫渤海王大湮撰和他的族属们出城,不再放回城中。在祭告天地后,阿保机又回到城外军中。由此可见,忽汗城并未经过大的战争,就降服于契丹了。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以阿保机为首的契丹征服者,酝酿着统治渤海地区的办法。到二月二十九日,宣布:改渤海国为东丹国,改忽汗城为天福城,以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持东丹国。其所以封人皇王,以阿保机尝自称天皇帝,其后述律氏称地皇后,合天地人而为三,准许东丹王服用天子衣帽,即服用龙纹衣服和十二旎冕帽。东丹国的年号叫做甘露,设立中台省,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以叔迭刺为左大相,原渤海老相(失其名)为右大相,原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规定统治政策一用汉法,每年向契丹中央政权进贡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匹,马一千匹,赦免原渤海境内死罪(斩刑)以下罪人。东丹国表面上是契丹国中之国,如规定东丹王称制行令,有权任免一些官员。实际上,东丹国自建立起,从东丹王到重要官职,皆契丹中央政权决定。因此,东丹国不过是契丹中央政权管辖下的一个地区,即契丹国的东部地区。所谓东丹,就是东契丹的意思。
就当时形势来说,契丹国任命耶律倍为东丹王,管理渤海地区,是比较适宜的决定。因为,契丹奴隶主贵族之取得渤海地区,虽出动了武力,如扶余城还是经过了战斗,但以忽汗城为首的大部分地区,不是经过战斗取得的,不能把渤海民户皆抓为奴隶,因此势必保留大部降服居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同时,维持渤海王在此统治,又容易出现对契丹态度的反复。因此,阿保机等决定从契丹贵族方面,派出一人代替渤海王,管辖降服的渤海民户。在契丹贵族中选择什么样的人物,才有利于统治此地,也有利于维持渤海民户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呢?他应该是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人物。
我们知道,渤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畜牧、渔猎、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济都较发展的民族,政治、文化上积极效法中原,堪称是东北各族中文化水准较高的民族。在以畜牧业为主兼事狩猎业的契丹民族的贵族奴隶主间,选择熟悉中原文化的人管理渤海地区,是比较合适的。耶律倍不仅有仅次于皇帝阿保机的政治地位,而且恰恰具备了这一点。根据历史记载,他从幼年起,聪敏好学,性好读书,不喜射猎。他是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并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