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学院期末短视频作业: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2019-03-05 09:22

  视觉文化学者W. J. T. 米切尔认为,人类大量制造影像是为了更深刻地体察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照相术开启了影像的跨文化聚集,而今天我们已经从依赖底片和模拟的拍摄方式变成了全新的数字影像方式:新技术使得影像可以和现实世界毫无关联——如电脑生成的影像;也可以比任何时候的影像都与现实世界更为紧密和直接地相连——不仅每一次按动快门,数字影像都在记录画面的同时,也记录下时间、地点、拍摄设备及相关设置,而且其便捷性使得影像生产的专业门槛被消解了,只需要简单的数码设备,任何人都能成为影像生产者。

  年复一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广播电视学系本科同学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序列里,学分最多的一门叫《电视编辑》;这门课最重头的部分,是期末的短视频作业。我主讲这门课差不多二十五年,从最初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在进入这个课堂之前完全没有任何影像生产经历,到现在这些与数字影像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和影像经验都与模拟影像时代截然不同。因此,这门课虽然在课程目录上还叫《电视编辑》,但教学安排越来越像是一个长达一学期的“非虚构/纪实短视频创作”工作坊。

  我常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这算是你们入行的第一个作品,可能也是最无拘无束的一次拍摄经验,我希望从你们的镜头里看到你们这一茬年轻人独有的与现实世界的相互观照。

  这些出生于1990年代末的孩子们,走出课堂,用影像去探寻和记录那些他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和事,籍此回溯过往、思索当下、洞见未来。

  感谢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届看看新闻极客视频训练营”的培训。感谢澎湃新闻提供的作品展示机会。

  作品并不成熟。不过,就像杰克·凯鲁亚克的金句,他们还很年轻,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