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锯齿喷口发动机并非矢量型凸显涡扇15仍是痛点

2019-04-13 16:50

  近日,互联网曝光的安装某新型矢量发动机的歼-10战机的尾喷口细节照片,佐证了此前关于中国矢量航空发动机的一系列报道。虽然此前各种学术论文、概念模型以及工程样机都曾曝光,但是只有装机飞行,才能让关心国防建设的大众真正“放下心”。

  不过线B的原型机已经装上了带有矢量喷管的发动机,但是这款发动机离真正可以堪用恐怕仍有相当远的距离。这种试验的更多作用是为歼-20战斗机验证对矢量发动机的相关控制规律以及矢量发动机本身的性能。

  对于这种发动机的出现,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是矢量喷管技术在研发多年终于开始修成正果,从原理性样机走向真正可以装机飞行的工程验证机;忧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透露出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进展不如人意,因为涡扇-15发动机就是为歼-15配套定制的大推力矢量发动机。

  试想,如果涡扇-15现在堪用,那么还有必要在“太行”的基础上改进出矢量推力发动机么?众说周知,矢量喷管会导致发动机推力损失,对于歼-10来讲,涡扇-10“太行”本身的推力就有限,称不上动力强劲充沛,如果换装一款会导致推力减小的发动机,恐怕是得不偿失。

  因此中国未来是否会像网友推测的那样,将这种太行矢量改进型发动机大规模装备给歼-10的答案恐怕就很明确了。纵观航空强国美国的三代机,都没安装昂贵的矢量航发,中国的三代机未来会装备么?一个效费比十分有限的发动机,能来带来的收益“天花板”清晰可见。

  从单纯从时间上看,歼-10所试验的矢量航发就并非仿制自进口的苏-35。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如果有如此强的“山寨”能力,恐怕早就研发出来矢量发动机了。从技术上看,这款发动机比苏-35战机发动机的全向轴对称矢量喷管的结构更为先进。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苏-35的发动机对中国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苏-35来华之后,117s发动机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都对中国研发新型发动机有着重要帮助,尤其是其中的“飞火推”一体空控制技术。从米格-290VT到苏-30SM再到苏-35,俄罗斯的“飞火推一体”飞控技术也是历经多年的积累,才不断得以完善,而中国未来要研制自己推力矢量战斗机,飞控一关绝对是个巨大的门槛。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互联网上很多消息所称的2021号歼-20装备的并非矢量航发,而仅仅是“太行”换装了锯齿状收敛片,目的是为了降低红外隐身,一些热炒歼-20已经换装矢量发动机的声音可以休矣。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