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水前后几天艾灸,利用艾热之气,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可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疏肝健脾、祛湿散寒,效果事半功倍,为一整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胃。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
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如果在春天养好肝,会健康一整年。
方法: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早上做完之后,可以在中午11点到13点再进行练习,是春季养生的一个不错的保健法。
从经络的角度来说,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的效果。
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还要注意养阳、养脾胃。在雨水至惊蛰期间可于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做下列运动,以提高肾、肝、脾脏腑经络功能。
每日上午10时前后,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慢咽下,每日36次。中医认为,唾液在体内化生为精气,为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强肾益脑作用。
用手来回擦搓介于胸和骨盆之间。最佳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前后以及晚上睡前,如上图。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通过揉腹,可以收到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等功效。
雨水时节,时常倒春寒,所以要适当春捂,不要过早脱棉衣,并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物。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养生原则,以防风寒侵袭,引发疾病。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
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复10~15次,也可起到腿部保暖的作用。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灸疗的原则是疏泄肝气,以免过旺之肝横逆犯胃,造成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症状。
雨水时节,可以艾灸大椎穴、肾俞穴、肝俞穴、关元穴、期门穴、神阙穴,以达益气壮阳、培元固本,防治风寒,散发肝脏之热,疏肝理气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