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前先上小红书搜搜评价,是许多年轻女性的习惯。然而,小红书近日陷信任危机,平台上让你“种草”的笔记可能并非来自真实用户的亲身体验,而是由博主、明星、专业写手等按照商家需求“编造”的。消费者要如何鉴别防范?平台要负责任吗?
“我是小红书的忠粉,经常被美妆博主‘种草’。”90后南京白领小薛说,既然“种草”了就要“拔草”,自己买过一些商品还不错。不过最近她发现似乎广告变多了,于是她也不是很相信了。
我们看到的笔记,到底有多少是真实测评过的?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一位小红书护肤界大V。她透露,在小红书接品牌推广业务非常普遍,1万-2万粉丝的达人发一篇图文并茂的笔记,费用在2000元-3000元;粉丝数少的则更便宜,两三百元一篇。产品不一定要亲自用过,只要写成像自己的体验就好。“一段时间密集分享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很可能就是推广了。”她说,由此也带来刷数据生意火爆。
“小红书上不止普通人接推广赚钱,明星推广更甚。”她提醒。近期越来越多明星火速进驻,真实分享和推广难以分辨,干扰“小红薯”(小红书的用户)的消费决策。受此诟病影响,有品牌已转战到微博或其它平台进行推广。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内电商消费者的心理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推荐或广告比“个人体验心得分享”更具说服力,小红书商业模式得以成功正是契合了这一消费心理特性。因此,小红书平台上评价、体验心得分享和粉丝量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其能否继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法律方面而言,方超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名为分享、实为推广软文的信息,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可认定为互联网广告。商家和发布者都需要对广告真实性负责,同时还应当标注软文的广告身份,使得消费者能够明辨其为广告。违反后者,行政部门可处以10万以下的行政处罚。
这样的“虚假种草笔记”并没有逃过工商部门的法眼,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19年内,小红书App的运营公司已经收到了6张罚单,被处罚的原因就包括了违反广告法发布虚假广告。
对此,小红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 2019年1至3月,小红书反作弊技术团队处理涉及黑产账号138万个,作弊账号38万,作弊笔记121万篇。
小红书也在做出改变,有些推广文末会注明“与某某品牌合作”。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这是不久前小红书上线的“品牌合作人”新制度。不过,一位小红书大V说,有些推广很隐蔽,只是很可能被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