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创业空间2019成都融资环境:寒冬依旧or逆境新生?

2019-04-12 07:19

  年中旬开始,资本寒冬又来了的言论在创投圈被提起。至暗时刻还是行业洗牌?这是成都创业圈甚至全国的创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但显而易见,

  据天虎科技统计数据,2019年跨年以来,一月成都创业投融资事件共有9起,涉及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物流等领域;二月成都创业投融资事件共有6起创投事件,涉及生物医疗、教育、光通信、无人机等领域。从整体数据同比来看,成都2019年一月二月的创投氛围还算活跃,融资数量也相差无几。但是,成都的创投圈融资难的言论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拿到融资对于初创企业的负责人来说是在保证2019年能够活下去的快捷之路。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开始,资本快速集中在创业圈,各种争夺市场用户的补贴大战,推动着全民创业上了神坛。融资驱动着创业,创业推动了市场。许多不想融资的企业也被迫接受了融资加入到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当中。如今资本冷静后,潮水退去,初创企业为了留存市场为了生存,再次被迫去寻求融资。这也许就是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感受融资难的创业者心病所在。

  融资、融资、再融资。为了找到认可自身的投资机构、战略投资人、生态伙伴,个人投资人,创业者们需要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个投资人,把每周50%甚至70%的时间花在路上已经成为了成都目前追求融资的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了。

  融资越来越难了吗?从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数据来看,2018年上半年股权融资(统计主要包含新三板、再融资以及IPO)总规模为4979亿元,相比2017年同期下滑近42%。其中,IPO下滑26%,新三板股权融资缩水39%,定增下滑45%。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由2016年底的7.89万亿一举突破10万亿大关,并达到11.1万亿新高,年度涨幅高达40.67%,其中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09万亿元,2017年涨幅高达51.21%。但2018年以来,风云突变,股权投资行业进入资本寒冬,募资难度显著增加。根据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共募集完成基金139只,合计募集金额2492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募集基金数量和募集金额出现断崖式下降。

  根据中国证劵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基金公示来看成都2018年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为149只,较之于2017年167只私募基金,可以看到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募资难度显著增加,机构生存压力加大。

  想起前段时间时常听到的调侃“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在2019年股权融资环境可能会比2018年还要再恶化。初创企业创业者拿到融资的路也将越来困难。

  洗牌时刻到来?2019年注定会是一个转折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大浪淘沙过后,那些只通过PPT就想拿到融资的美梦都将成为过眼云烟。面对狂欢过后冷静的资本和开始理性投资的投资人们,想要获得投资,创业者们不但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在项目本身,更需要拿出更多的利益换取在寒冬中生存。

  同时,我们在了解到部分创业者对解资本市场并不了解,对于是否融资更多的是依靠项目发展的需求,对于寒冬并没有太多的防范意识。

  当下成都的创业者们对于市场的普遍感受是市场偏向于后期项目,早期项目生存不易。不少早期项目的负责人都有过前往北上广寻求融资机会的经历。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成都的资本环境,早期项目在北上广获得融资的可能性更大。

  从数据来分析2018-2019年的投资领域变化,今年目前的融资多集中在A轮和天使轮,这和2018年成都投融资多集中在C轮后项目不同,融资轮次出现了提前。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今年成都投资圈资本的流向可能会发生改变,资本眼光开始注视着更多的早期创业项目,成都的初创企业的创业者们能够更有机会活下去。

  从资方来源来看,两个月来成都的创业投融资事件中民间资本活跃度有所上升,而市场上最为活跃的资本与投融资事件背后或多或少都拥有着政府背景。无论是中国人寿牵头领投,IDG资本及中金资本联合领投,中铁中基、钛信资本、元禾原点投资等投资机构跟投24亿的准时达,还是中航国际投资领投的纵横自动化。

  政府背景资本活跃的同时实力雄厚,但是对于项目的选择偏向于中后期成都本土的明星项目。从短时间来看,政府资本活跃无疑是对今年的资本寒冬打了一剂强心剂,但是从长远来看,民间资本活跃起来才能够让创新创业之城继续散发活力,早期创业项目也能度过这个冬天。

  从投融资大环境来看,较之于2018年同期,融资项目数量相差无几,但受限于2018年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C轮项目集中融资,预测今年不会再出现大规模C轮项目融资苗头。同时部分投资人也表示18年C轮集中融资是近几年积累与政府背景资本发力共同取得得效果,同时在2018年成为独角兽的4家企业也都是度过了16、17年那一场寒冬的“强者”。今年C轮及其以后项目可能会出现的较少,资本极大可能会“回游”部分早期项目和部分可能出现风口的行业。

  而成都不少投资机构投资人对于资本寒冬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危机本身就是危险雨机会并存的,资本寒冬的到来,肯定会淘汰市场上一些过度依赖融资的企业。但从投资人和深耕自身的创业者来说确是好事情。目前的局势就像一场行业的大洗牌,冰冷刺骨但是也随着寒冬过去,市场也会更加健康。

  至于今年成都是否会继续出现新的独角兽企业。在融资面对面(第二期)活动时和几家投资人聊起过这个话题,今年政府资本如果持续发力的情况下,新的独角兽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准时达刚刚获得了24亿的融资。

  同时,会看16、17年资本寒冬的成都创投圈,与今日情景何其相似。大浪淘沙,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与资源再分。那些整天叫喊着寒冬来了,不知道怎么过冬的创业者也会和历史一样淘汰出局。只有那些随着资本市场一同冷静下来的逐渐摆脱近些年来养成的对资本过度依赖的习惯,尝试自我造血过冬,合理规划未来发展的创业项目会成为今年的“强者”,甚至在一两年后成为成都新的独角兽企业了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