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估值近百亿美金、Zoom上市大涨72%产业互联网最好时代来临

2019-05-09 08:09

  产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从消费互联网引申出的概念,是指传统产业借力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以及网络优势,提升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是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这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引发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最开始是腾讯公司开始提出来的,腾讯公司在“互联网+”的理念下,开始频繁的提到的“产业互联网”。因此比较遗憾的是,维基百科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不过管中窥豹,我们能看到一些端倪。

  我只能说,我们通常说的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也就是我们说的to c,面向的用户群体主要是C端的消费者。产业互联网,当然也很好理解,更多的联系到生产力,就比较清楚了,产业互联网主要就是针对B端用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to B领域。

  在腾讯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之后,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都争相开始了布局 ,当然阿里早先就借助钉钉已经打开了B端市场。腾讯借助自身产品的用户优势,先后利用微信、企业微信、TIM等产品也已经初见成效。今日头条将Lark(中文叫做飞书)通讯工具推出市场,企业级市场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企业一次战略中心的平移,从传统的面向C端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向棉线B端企业用户的互联网重心的转移。

  互联网企业其实也一直在B端深耕,相当一段时间内即使没有明确的面向B端企业提供直接的互联网产品服务,然而互联网企业却一直在服务B端用户。

  Google、Facebook的广告服务,Amazon的商家服务,Microsoft为企业提供软件服务,oracle公司为企业提供数据库服务,这些本质上都可以看作是产业互联网。

  真正开始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应该是从Amazon开始布局云计算开始,亚马逊的AWS服务是目前全世界最强的云计算服务商,也是互联网企业从服务扩展到产品的更加全面的互联网服务,并且这都面向B端用户,跟以往的C端服务完全区分。

  比较直观的例子,深耕企业级市场的slack和zoom本质上就是产业互联网。只是按照大家现在的定义来说,产业互联网不光是B端市场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生态体系,产业互联网更多的是要强调传统企业,这也是“互联网+”的精髓,重要是在做加法,而不再局限在互联网企业。

  亚马逊、微软两家企业先后都想重金收购slack,以此来完善自己的生态版图,截止去年年底,slack的估值已经达到了91亿美金,是一家名副其实的超级独角兽。

  昨天刚刚在美国上市的zoom视频会议软件公司,上市首日大涨72%,市值来到了160亿美金,比著名的社交媒体公司Pinterest的市值还要高,上市以后,华裔创始人袁征的身价接近35亿美金,成为在美国创业继陈士骏、杨致远之后最出色的华裔企业家。

  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在于面对的客户是B端的企业,让企业掏钱可比让C端消费者掏钱要容易得多,zoom的IPO招股书显示,去年这家企业已经实现盈利790万美金,这个盈利数据让Uber、滴滴、京东这些一直处于巨额亏损的互联网超级独角兽不免有些尴尬。

  企业级市场的优势在于是找企业拿钱,这比让C端消费者拿钱要容易得多。中国互联网内容付费培养了这么多年,还是没能培养起来,不过在B端,一直都有付费买服务的习惯。

  以前是互联网做C端,传统软件企业做B端,这两者本来是相互对立的软件工业模式。

  传统软件企业诞生了项目管理相关的人员线,在互联网企业则诞生了产品管理相关的人员线,B端产品更注重稳定,而C端产品更注重创新,这是两者在开发哲学的差异。因此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本质上是相对立的两大互联网产业形态。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企业要跟传统软件企业抢饭碗,这里面不乏oracle、IBM、Microsoft,国内也有东软、金蝶等软件巨头,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不过zoom上市的优良表现,似乎给众多互联网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产业互联网最好的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