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正在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2018年9月底以来,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领军企业纷纷调整升级组织架构,强化2B业务,拥抱产业互联网。这一行业观察背后隐藏着三个相互关联且意蕴深刻的问题:
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是引领我们洞察产业互联网演进规律的关键路标。
我们可以将第一个问题变换一种形式来析出重点,即互联网作为一项新的通用技术(Generic Technology),为何首先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而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却相形见绌?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可以发现,从蒸汽机革命到电力革命再到信息技术革命,历史上每一个重大通用技术在应用到各个产业的时候,都会表现出速度和程度上的非均衡状态。创新经济学家们从技术扩散的机理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按照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观点,创新可以简单被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New Combinations)。在熊彼特关于创新理论研究的影响下,学术界通常将技术变革分为发明、创新和扩散三个阶段。通用技术只有实现了扩散,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体现出技术创新的价值。通用技术的扩散既有伴随价值流动或无价值流动的知识扩散,也有以技术、产品和服务形式的扩散,既有市场利益自发驱动的扩散,也有政府意志推行的扩散。技术扩散理论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宾州大学曼斯菲尔德教授(Edwin Mansfield)通过对四个行业中的十二项技术扩散过程进行实证考察,提出了著名的S型技术扩散模型,揭示了技术扩散的演化动态学原理。
就市场利益自发驱动的扩散来说,某一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强度、空间布局结构、扩散网络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创新利用率、监管环境等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某项通用技术在该产业领域的扩散速度和程度。比如,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程度越高的时候,各家企业越有动力吸收来自其它企业的技术溢出,因此技术扩散的效率就越高。
回溯中国互联网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技术在哪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功?典型的领域包括电商、社交、搜索、资讯、共享经济、本地生活等等。在这些领域,互联网技术适用的业务内容和商业模式可谓千姿百态,但究其本质,其发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点,即“连接”,包括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商品和服务的连接。
互联网技术的核心功能是“连接”,而连接的一个显著价值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或者说提供和匹配信息。从社交到电商,从搜索到资讯,从本地生活到共享经济,互联网领域过去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可以说主要都是基于互联网连接所带来的信息提供和匹配的技术力量。
但是,互联网连接作为一项通用技术,其在经济生活各个产业领域扩散的速度与程度相差很大,这是因为连接所带来的信息提供和匹配价值并不能解决所有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比如,对于大型飞机制造产业来说,其所关心的显然不是消费互联网领域一直所擅长的那样如何去找到分散在千家万户的买家信息并进行匹配。因此,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互联网连接技术的扩散更适于那些需求信息高频且分散的商业领域,这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消费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之一。
那么,互联网领军企业为何在2018年这个时间点纷纷调整战略方向,扎堆瞄准产业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行业在这个时点转向产业互联网,背后有两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推”和“拉”。
推力是近年来所谓互联网领域“人口红利”的迅速消失,标志性事件包括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增长速度首次开始下降,以及2018年微信月活跃用户量全球已突破10亿大关。拉力则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数据量暴增,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等技术逐渐展现威力。随着5G于2019年开始陆续商用,万物互联的IOT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我们身边的智能设备将会成百倍增加,更多的设备信息将被数据化并汇聚到云端进行智能运算,从而更多产业层面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模式将被创造出来。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的价值仅仅局限于连接技术,那么可能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互联网连接技术迅速扩散进经济生活很多方面,确实造就了数不清的财富英雄,但这实际上还仅仅只是互联网经济这场百年难遇之大戏的序曲,更为宏大的场景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来看一个最新的行业案例。2018年3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面向全球发起了一场大型农作物养成与模拟经营类挑战赛――种黄瓜。一支由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农业科学家联合组成的名为iGrow团队参加了比赛。和传统的黄瓜种植过程比,iGrow团队搭建了一个农业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创新的强化学习方法进行判断和决策,再驱动温室里的设备元件完成。最终4个月里iGrow收获了3496公斤黄瓜,无论是产量还是自然资源利用率都显著优于传统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