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印度互联网的发展一点都不为过。动辄数十亿美元资本的流入;印度政府及监管机构的积极举措;大比例的非互联网用户与飞速增长的网络用户数量等等已经让印度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瞩目之地。
竺帆研究院今日发布《2019驻印中企营商环境调研结果》,报告首次、独家全景展现了中资企业在印度的发展、崛起。通过在印度营商的中国企业和同印度做生意的中国企业的反馈情况来研究中国企业在印度营商的现状和问题,并显示印度商业环境(尤其是面向中国企业)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领域。此外,这份调查问卷的分析解读还将帮助印度政府、印度行业协会、中国政府、商会、印度企业等在制定相应策略方面起着重要参考作用。
本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一共有30道题,分中企基本情况、对印度营商环境的看法、市场准入和政策歧视问题以及运营中所遇到的问题四块。共有137家中国公司参与此次调研。
在Make in India的国家战略下,印度政府通过抬高关税等手段逐步引导国外制造业往印度本土迁移。从OPPO、vivo、传音等手机厂商开始,中国电子制造业的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开始大量前往印度设厂。除此之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钢铁等行业也开始扩大本地制造。制造业是中国在印度投资增速最多的行业。
另一个持续蓬勃发展的领域是互联网,互联网娱乐、互联网金融和零售电商是互联网下三个主要赛道。
同时,印度的基础建设也在稳步发展,电力能源和电信通讯领域仍有较多数量的中国公司参与。
此次参与调研的企业有52%来自德里首都区,可见德里在总部经济、信息技术、服务业、贸易、制造业和传媒等行业的优势。其中又有一半位于古尔冈,相当于全印度1/4中企在古尔冈。古尔冈成为全印中国人最聚集的地区。而凭借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在中企数量上,诺伊达单个地区都超过了整个孟买。
孟买以其在贸易、金融、电信和娱乐领域的优势成为中国人第二多的城市,占比11.34%。
班加罗尔虽然中国人绝对数量比孟买少很多,但凭借大量互联网创业公司,在中企数量上以9.79%的占比紧随其后。
换一个角度来看,2010-2016年进入印度的企业是2010年之前的三倍,而2016-2019年进入印度的企业是2016年之前的两倍。
2010年以前以基础建设领域为主,涉及到电力、电信、路桥、轨道交通、能源等;
2010-2016年新增了消费电子、高端服务、医疗医药、工厂机械、建筑材料等优势产业;
2016年之后制造业和互联网领域的中国公司开始大规模赴印投资,整体数量翻了一倍。
参与此次调研的中国公司中,有2/3的中方员工数在10人以内,有27%在50人以内。因为业务模式不同,中方人数并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里面既有初入印度市场放少量中方开拓市场的情况,也有在本地化运营稳定后中方逐步撤出印度运营的情况。
而中方人数超过50人的占此次受访企业6%多。估计主要为电力、电信和手机公司,代表为华为、中兴、OPPO、vivo、小米、山东电建一公司、山东电建二公司和山东电建三公司等。
粗略计算,仅此次调研的137家中国公司所直接雇佣的印度员工数就超过10000人。
其中雇佣印度人员数在50人以内的公司数只有一半。雇佣人数在100-500人之间的大中型企业和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增多。
制造业落地给印度产线工人带来就业机会;基础建设的发展给印度半职业(Semi-skilled)工人带来就业机会;互联网娱乐的发展给印度网红经济带来新的职业机会。尤其可见,中国公司在印度的健康发展,会给印度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通道。
参与此次调查的中企中,自评为行业上游和行业中游的企业各占30%左右,整体超过60%也说明中国公司具备在印度成为行业领先玩家的实力。
但这并不能说明中企在印度都表现的很好,一些经营不善的中企或已退出印度市场,没有参与此次调研。
如果考虑到相当数量的互联网企业在抢占市场初期投入大量市场广告费用,因为经营不善而导致的真实亏损占比只会更少。
这也说明中国公司对印度市场的了解逐步加深,在精细化运营、本地化管理和严控成本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实现了盈利。
有一半的中企明确表示2018年收入较上一年有增长;另外1/4中企刚进入印度,尚未有数据对比。剩下的表示持平和下降的中企各占一半。
52%的中企发展超过上一年,这也再次说明中企正在稳步发展,逐步适应印度市场。
超过半数的中国企业都是主动出海并且选择了印度,这里面有提前卡位、寻求业务增长、国内市场饱和以及国内监管变严等原因。对于讲“全球故事”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而言,印度是不得不设立办公室的市场;运营好的情况下,哪怕不能贡献收入,印度也可以贡献大量海外用户数;一些国内监管变严的行业如现金贷、博彩游戏和直播等赛道也开始涌向印度。
仍然有超过40%的中国公司在从中国出口产品或原材料到印度。中国产品的优势使印度作为目标市场国持续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公司在整合印度本土的产品和服务来面向印度提供更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说明中国正在加大在印度的本地制造和本地研发。
但更为惊喜的是有16%的中国公司在整合印度本地产品和服务销往全球其他国家。比如某家白色家电品牌的普奈工厂在供应印度市场的同时,产品还销往非洲。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企业中,有70%的企业对印度保持乐观或略为乐观的态度,这是大部分公司对印度经济市场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红利的直接判断。印度近几年GDP增速稳定在7%以上,人口也增至13.7亿(中国为14.2亿)。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额投资涌向印度,不断爆出的投资消息也让外资不愿错过这个大市场。
对于近1/4的中国公司来说,印度是海外最重要的市场。不仅一些基础建设类企业是依靠印度市场实现了全球突破,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只单一做印度市场。这都说明了印度市场变得越发重要。
中印关系的不稳定性、印度本地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印度卢比汇率的波动是中企在印度经营中最大的顾虑。
基于经济发展的双向需求,中印关系本质上并不会走向恶化,但“中国威胁”一直是印度当地一些组织为谋求自身利益而炒作的噱头之一。这也为印度商界在与中国公司进行商业往来中设置了阻碍并增加了交易成本。
莫迪政府上台后的一些列强势经济政策在树立外资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信心的同时,也让外资对自身利益是否等得到保护产生了顾虑。
有近20%中国公司期望在6个月内实现盈利,这类企业应该较多属于资产较轻的服务行业。在利润率普遍微博的印度市场,6个月内实现盈利是非常艰巨的挑战。
熟悉了国内高效高压工作环境的中国公司在来到印度后均会遇到人才招募上的问题,高中低三个档次都很难遇到匹配国内工作模式的印度员工。印度员工的低效是贝多被诟病的问题。
而印度政府的官僚、对政策的解读矛盾也给中国公司在获得各类审批和许可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这也滋生了一定的腐败。
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也给中国公司的运营带来了挑战:缺少高级写字楼抬高了办公租赁的成本,不能持续供应工业用电增加了自发电的成本,路网的落后抬高了物流的成本并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