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蓬勃发展,这项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支付安全问题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和金融安全消费知识普及,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但一些影响移动支付安全的不良习惯仍需注意避免。
马上金融作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银保监会的管理下合规运营,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智能化的消费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消费者财产安全的责任。为降低大众网络支付风险,营造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环境,马上金融专家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手机支付安全指南,帮助消费者提高警惕,保障支付安全。
付款码上的数字和付款二维码、付款条形码一样,不可能用于收款,不法分子输入“付款码数字”后,可从支付工具上转走金钱。目前支付工具都将付款码数字进行了隐藏,也做了防骗提醒。使用时注意不要直接跳过提醒,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实在需要提供,也要搞清楚对方意图,别因为贪图方便就中了圈套。
若手机发生摔碰,及时检查指纹触摸键是否受损,尝试用未录入的手指进行解锁,若解锁成功,应立即关闭指纹支付/解锁功能;尽量避免使用“指纹贴”;在使用指纹验证前,检查指纹触摸键上是否有其他异物或者图案;手机支付软件开通指纹支付业务之后,一定要进行限额设置,以免被盗用;尽量避免让他人的指纹录入到自己的手机中。
不要“一码多用”,各种账号的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最好不要使用同一套;网上银行、网上支付、聊天账号等重要账号单独设置密码,并定期修订;在公共区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账户登录时,不要点击保存密码的功能选项;在设置账户时,可采用多方验证的方式,如手机验证码、回答问题验证等;尽量使用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密码,并区分涉及金融支付的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
登录软件时,记得取消“记住用户名及密码”、“十天内自动登录”等选项的设置,不要因为偷懒将账户密码等信息暴露在公共网络中。
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可识别诈骗电话、恶意链接、木马文件等网络恶意欺诈危害;安装密码安全控件,对密码进行加密。使用U盾、数字证书、手机动态口令等安全产品;设置安全保护问题,申请安全证书。
将支付工具实名认证,绑定身份证、防止手机丢失后被恶意找回密码;关闭支付工具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设定消费限额,避免更大的损失。
手机支付虽方便,随意扫码有风险,小伙伴要牢记手机支付安全指南,愿小伙伴们都能享便捷购物,安心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