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均身高1.8m的帅气小哥们统一驾驶警用大功率摩托车、着骑行服、配备高性能防护服装,如同“特种部队”,随时出现在肥东县各地,在城市主干道巡逻、重要路口和路段交通疏导、动态纠违、简易事故快撤快处、重大警情先期处置等。这支队伍就是肥东县公安局铁骑中队,2个月前宣告成立。
装备精良的铁骑中队只是肥东县公安局公安队伍陆续壮大的一个缩影。时间退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肥东县公安局刚刚成立时,只有不到100名民警。 “一共只有5个部门,而全县的人口已经有50万左右了。”肥东县公安局一名负责人介绍,不论是群众救助,户籍管理、交通维护、治安巡逻,甚至是案件办理,都受限于警力不足。“那时候每个民警样样都会,白天上路指挥交通,晚上办案。”虽然彼时的肥东公安民警都是“多面手”,但由于负责的领域太多,服务上难以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满意。为了更好地向全县人民提供公安服务,40年来,肥东公安的队伍不断在壮大,如今已有包括出入境、治安、交管、刑侦等近20个部门和12家派出所,队伍在壮大的同时也越来越专业和精细。
1961年6月,肥东县恢复区级建制,设撮镇、石塘、梁园、古城、八斗、青龙、双墩7个区。据肥东县公安局一名退休民警介绍,根据当时的行政规划,肥东县公安局派发民警分别前往7个区值班。“派下去的民警叫特派员,每个区再划4个片区,每个片区有2个特派员。”但即便如此,由于肥东县面积广袤,如果哪个乡村发案,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抵达案发现场。因为没有车辆,民警只能徒步出警到现场。“有一次夜里有老百姓报警,说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民警到天亮才走到。”1978年,肥东县公安局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还是当年在巢县公安局的领导调动过来后,一起带过来的。”此后,自行车才慢慢普及,普通民警可骑自行车出警。1982年,肥东县公安局配备了第一辆警车。
如今,肥东县公安局辖区内成立了12家派出所,警车早已成了标配,一旦接到群众报警,民警很快就能抵达现场。以肥东县公安局铁骑中队为例,随时出现在肥东县城区各地,在城市主干道巡逻、重要路口和路段交通疏导、动态纠违、简易事故快撤快处、重大警情先期处置等,遇到交通事故有望5分钟内处警。
“回首过往,看今日,我不觉得自己苦,倒觉得土”,肥东县公安局一名老公安道,“现在都是天网监控、大数据、DNA技术等等”,回忆起当年他办案时的情形真是“天壤之别”。“那时办案苦我真不觉得,但是受限于条件限制,让许多案件侦破慢,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当年步行到案发现场后,只能靠民警在现场调查取证,然后再带嫌疑人带公安局审讯。现场被破坏了,或者审讯时效果不佳,许多证据就缺失了,就无法快速将嫌疑人绳之以法了。
“我们最初办案啊,一定要‘眼勤、手勤、脚勤’。”“眼勤”就是要多观察案发现场,寻找一切可用的蛛丝马迹;“手勤”就是要多做记录,不能遗漏现场发现的每一个细节;“脚勤”那就是要多跑腿,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基本都是步行,一个案子奔波几十公里那都是常态咯!
近年来,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应用新业态日新月异,新型犯罪形形色色,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的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肥东公安一直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打防管控、社会治安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走“科技强警”的道路,老民警们当年办案时的烦恼早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一到4、5月份,正值罂粟开花结果期,由于很多种植地极为隐蔽为此肥东警方可想了不少办法,这不,小小的无人机派上了大用场,它的遥感航测技术,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让罂粟无处遁形。
一个月前,白衣小学近百名师生及家长走进肥东县公安局参加“警民连心共筑平安”警营开放日活动。当参观到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时,一名小朋友从清晰的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熟悉的学校时,露出了一脸惊讶的表情,“这也太神奇了吧,现场的场景都看得一清二楚,简直就和神话故事中的‘千里眼’一样。”
只要辖区内发生案件,肥东警方立即启动合成作战,天网追踪、嫌疑人信息搜集、街面警力同步进行,天罗地网很快在嫌疑人活动区域布下,以最快速度将其捉拿归案。
类似的“黑科技”肥东公安还有很多。肥东公安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大力实施警务大数据战略,切实加强科技成果运用,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对公安工作体制、机制、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公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了肥东公安核心战斗力。
回顾过去,有太多的美好回忆;展望未来,肥东公安将始终牢记重托,勇担重任,不辱使命,沿着伟大中国梦的指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开启新征程,为共同书写中国梦的平安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