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登上中国空间站吗?这里有一份“逆天”指南

2019-05-07 06:13

  2019年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已全面进入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日前举行主题庆祝活动,并正式宣布:向全国公开征集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号召社会各界踊跃报名参加。

  近日,记者前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采访,综合专家建议,独家送上这份“应征指南”。

  2022年前后,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成为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本次征集特向国内公开征集空间站在轨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包括空间科学前沿探索、空间应用、航天医学、空间技术等前沿领域。

  申请人将经过提交项目建议书、项目初选、空间站工程培育、立项综合论证、审核立项等多个环节,带科研项目一步步迈向中国空间站“天宫”。其中,项目建议书报送时间为:2019年7月1日开始,8月31日16时截止。

  项目申请人可以前往中国载人航天官网查询征集公告,公告中提供了建议书模板及《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资源手册》以供参照。

  此次公开征集实验项目可以说是“全面开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林西强副主任表示,中国空间站的所有支持能力将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征集对象也不仅包括传统的科研部门,还面向高校、民营企业等社会各界各领域。

  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资源包括10余个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平台,以及巡天望远镜等。可以支持舱内、舱外各种载荷,可以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以及空间材料、空间天文等多学科的大规模实验。

  下图中这些外观像大型冰箱一样的柜子,叫做科学实验柜。在空间站进行的科学实验,很多都是在这样的柜子中操作完成的。多数实验都是机械化的,当然人工也可以通过“手套箱”来进行手动操作。

  在本次征集后,你可能会通过如下几大步骤,实现实验项目的“太空旅行”:提出可靠的实验项目建议,将实验需求转化为建造需求,统合需求完成科学实验柜建造,将科学实验柜装舱,成功发射,航天员或载荷专家照料维护,实验结果回传……

  在4月23日举办的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记者还了解到,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完成初选工作。这其中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

  什么是载荷专家?科研工作者有机会登上中国空间站,在太空工作吗?成为载荷专家都需要哪几步?记者日前采访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应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伟,听听他怎么说!

  张伟:我们有这样的机会,现在第三批航天员已开始选拔一些科学家航天员,我们叫做载荷专家。这些科学实验柜都是载荷,对这些载荷进行实验操作的非职业航天员,称为载荷专家。

  张伟:首先你得有一个非常强劲的体魄。我们一般是选择非常强健的中青年科学家。第二,要有一定的科学背景,比如你是学生命的、材料的或者物理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有机会上到太空。第三,你的心理素质得足够强大,因为长期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待很久,对心理素质有很大考验。再者,你必须有非常敏锐的判断力,因为经常会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情况,必须要进行判断和决策,所以这对科学家的素质要求也非常高。

  张伟:严格说不是这样的。为了保持科学家能够正常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保证八小时的睡眠。工作也不能超过八小时,有大量的时间留给他们锻炼和娱乐。在太空当中,娱乐手段当然有很多,包括看视频、看电影、听音乐。还有锻炼设施,比如拉力器,自行车。科学家必须长期进行锻炼,来防止他们身体出现状况。

  问:如果没有成为载荷专家被选到太空工作,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能够上太空走一走?

  张伟:这是没问题的。我们现在正在征集第二批空间站科学项目,面向科学家来征集。科学家可以把自己好的想法提交给我们。我们通过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实验,在太空中做。这样科学家就可以尝试在太空中做他们的研究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会上透露,中国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目前,空间站任务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详细]

  福建省餐饮文化促进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福建餐饮连锁100强”企业全年总销售额172.6亿元。[详细]

  今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合作,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实验的机会并从中受益。经过为期4个月的征集,目前,共收到来自25个国家的36个合作项目申请,包括25个舱内实验项目,11个舱外实验项目。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将联合实施项目筛选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初审。之后,中方将指导项目申请方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计划2019年6月前完成项目终审。[详细]

  全国载人航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载人航天标委会)成立大会暨载人航天工程标准化工作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信息显示,中国在空间站全面建成之际,将同步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标准”。[详细]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中国空间站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分为大柱段和小柱段)和资源舱三部分,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对接口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停泊口用于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另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核心舱轴向长度16.6米,大柱段直径4.2米,小柱段直径2.8米,主要用于空间站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以及航天员生活,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能够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支持开展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实验。[详细]

  记者23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将以1∶1实物形式(工艺验证舱),参加11月初举行的第十二届珠海航展。这是我国空间站工程首次对公众开放。[详细]

  记者从今天举行的第五届载人航天(国际)学术大会上获悉,我国“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将首次以1∶1实物形式(工艺验证舱)参加第十二届珠海航展,这是我国空间站工程首次对公众开放。此举旨在展现载人航天最新科技成果与发展理念,也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详细]

  第12届珠海航展6日在珠海举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研制的空间站核心舱首次对外公开展出。[详细]

  中国空间站在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上均配备了具有国际化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这也彰显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放与包容。[详细]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按计划,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是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全面提升我国载人航天综合应用效益水平。[详细]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