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通史》作者:成功在家教育女儿后关于教育本质我学到的三件事

2019-05-03 20:31

  原标题:《地球通史》作者:成功在家教育女儿后,关于教育本质我学到的三件事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于1990年以两个一级荣誉学位毕业于剑桥大学彼得学院历史专业,之后担任《泰晤士报》科学版记者,目前是英国What on Earth books出版公司及基金会CEO。

  他创作并出版的“墙书”系列风靡欧美,其中 “墙书”《地球通史》畅销15个国家,销售50万余册。

  由于深感学校教育中学科壁垒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宏观视野缺失,且长篇累牍的大量文字叙述不适合儿童接受,自2010年开始,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就致力于创作文图结合、添加时间轴、以时间图谱形式呈现的“墙书”系列。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还在各国文学节、博物馆、学校和电视节目演讲,举办教师工作坊,大力推广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理念。他曾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科学博物馆、伦敦林奈学会、皇家学会、皇家地理学会、牛津文学节、剑桥科技艺术节、美国萨拉索塔国际艺术节(PINC)、东京大学、京都电视台等各式场合为儿童和成人举办讲座和活动,致力于推动学习方式的革命。

  克里斯托弗和大女儿Matilda(左)17岁、小女儿Verity(右)15岁,2013年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从2005年开始在家教育两个女儿,大女儿以一等奖学金被剑桥大学录取。下面是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专门给中国读者的视频,讲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经验↓↓↓↓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认为,未来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教育应该帮助孩子准备好面对未未来变化的世界——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终生、强烈的热爱。这样的孩子拥有求知的内驱力,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根植于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显然有天生缺陷:重专业轻通识,被动灌输大于主动探索,生产出的是缺少学习热情的人。于是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从人的本能出发,审视和思考学习的本质。

  首先,人生来就有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学会说话、使用工具,都是由好奇心驱动,主动探索得出经验的学习经历,这是一种贴近自然的学习方式。家长和学校的首要责任是“滋养”孩子自然的求知本能,而不是用划定的课程框住孩子,泯灭这种本能。

  学习的愉悦感来源之一是主动性。当我们能主动选择,大脑会收到多巴胺,辛福感就会升高。传统学校很少让孩子自主选择要学什么,相反,学生们被直接要求在某个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学习一个指定的学科,大脑感受不到愉悦感带来的激励,学生自然缺少动力。

  第二,真正的学习不是填充毫无联系的碎片化知识,而是通过整合信息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果或内在联系。在现代工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是割裂的——知识被切割成语文、历史、生物、地理等的一块一块,再填进教学大纲和课程表里,不同科目的知识看起来毫无关系。

  避免大脑信息碎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跨学科学习,把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历史事件的时候,地理、政治、艺术、生物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同时能得到印证,在这样的视野下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不狭隘局限,而好奇心能促使孩子探索问题,驱动关联的力量。

  第三,记忆和想象力是图像化的。大脑最喜欢的存储形式是图片和声音,而非文字和数字。例如读书时,大脑会把文字转换成图像——想象书中的情境;人能十分敏锐地识别出声音和图像中有意义的信息。通过视觉和口述(即图像和声音),我们能高效、系统化地获取知识的原料素材。

  尺寸大。 “墙书”系列的每一本,都可以展开为2.4米的巨型时间线图谱,可以挂在墙上、摊在地上。

  时间跨度大。“墙书”《地球通史》从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一直讲到了2015年的当今世界。

  读者年龄跨度大。这是一本老少通吃的书,6-120岁都可以看。墙书还为3-5岁的孩子准备了适合他们的贴纸版(贴纸版2017年出版)。

  信息量大。5册墙书:《地球通史》《莎士比亚通史》《自然通史》《科技通史》《竞技通史》,包括了大历史、自然、人文、科技、运动竞技等方面的主线知识,又蕴含巨量细节,从每个关键事件又能探索延伸出无限可能。

  在传统工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是割裂的——从小学开始,知识就被细细切割成语文、历史、生物、地理等的一块一块,再填进教学大纲和课程表里,不同科目的知识看起来毫无关系。这导致我们大多数人不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举一隅而三隅反”,并且除了自己熟悉的一领域外,缺少其他领域的常识——好像透过一片碎玻璃看世界。但没有什么是孤立的,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从最普通的“大米”也可以联系起它的生物属性、产地的地理气候、历史文化、养活大量人口并由此带来的经济影响等等。

  现代化数字经济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经济的框架,对人才的需求朝着创新精神、自学能力、通识与思辨力、跨界沟通能力发展。教育应该向前迈出一步,打破森严的学科壁垒,让好奇心引领孩子探索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再由此引发新的兴趣点继续探索,如此学会搭建起自己学习系统!

  如果问中国明朝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什么?大部分人答不上来,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是割裂和碎片化的。

  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对世界的认知局限在此生短短的时间、小小的空间里。当一个人探索世界历史,了解文明是如何演变到现在的样子,定位自己所处时代,就能从历史中汲取养分,鉴往知来,有了更广博的世界观和看待事物的深度。生活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孩子,需要胸怀世界历史的框架,掌握文明河流的脉络。

  以“墙书”《地球通史》为例,它包含了从大爆炸到2015年137亿年中地球和人类的重大事件,用时间线搭建起一个大历史的框架,然后在框架里定位各大文明,定位时代,定位重要事件。这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和视野——不再是割裂的,而是从空间、时间上看到整个世界历史的画面,满满的“一览众山小”。

  墙书也改变了学习方式——从“读字”变成了“读图”。当我们回想什么,大脑的第一反应是回到当时的场景中,用场景帮助回忆。毫无疑问,相比抽象的文字,图像更容易记住。

  每一本墙书,都有数百至一千个插图,整本书就像一张巨大的藏宝图,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历史、政治、生物、科技等等的大事件,只等你带着乐趣去探索。

  以《地球通史》为例,不同颜色的色条表示不同的地理范围,如宇宙、地球、海洋、陆地、亚洲、欧洲、美洲等等,图画最下面是公元时间线,随时定位你的位置,从大爆炸直到2015年。

  你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某个区域的历史,也可以选择一个时间点,看看此时的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例如当中国明朝正在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民族的时候,你会发现亨利八世使英国脱离了罗马天主教,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可以看到当古罗马帝国的斗兽场里上演残忍的节目,中国正处于魏蜀吴三国时期。

  你可以从中间,或者兴趣所在的任意之处开始,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读——不用担心走迷了路,可以随时看时间线来定位。

  你甚至可以将两本墙书(例如《地球通史》和《科技通史》)对比着读,思考在同一区域的同一时代,历史和科技有何关联和相互作用?让知识产生“化学反应”。

  从选取一个人物、一个物品、一个事件,从一个点开始,扩展开来,发现联系,就可以一直讲下去,然后如拼图一样渐渐拼起世界和历史的模样,编织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现实世界比任何虚构故事都要有趣得多。

  还可以把它挂在墙上、在桌上或地上展开,几个人一起探索,定位各个事件,给出评价、彼此讨论、交谈、辩论……

  哪些重要的大事件对我们来说是历史,但对事件当时的人们,是一个个大新闻。用当时报纸的形式详细解读历史,更有真实感。

  墙书时报的末尾是50道小测验,答案藏在时间图谱或“墙书时报”的某一行中。

  另外,每本“墙书”贴心地附赠一本“指导手册”,有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创作的《好奇心宣言》、根据时间图谱设计的活动,供家长和教师使用。

  “墙书”系列包括《地球通史》《莎士比亚通史》《自然通史》《科技通史》《竞技通史》,《地球通史》《莎士比亚通史》即将上架。

  莎士比亚已经成了一种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2016年对于英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球各地用上演和探索他的作品来纪念莎士比亚。

  “墙书”系列的作者、英国作家、历史学者、教育家克里斯托弗·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 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此,耕林童书馆与Artogether教育艺术中心联手举办一次工作坊,用一整天时间带领大家领略和深入探讨莎翁作品完整的艺术魅力,体会教育戏剧的神奇力量。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