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父亲,他被称为“人才魔术师”,他的教育理念被称为家庭教育的“孙子兵法”。
但其实,中学前,蔡笑晚的孩子们一直都生活在浙江的农村。而在20世纪70年代,还普遍流行着“读书无用论“。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到的蔡笑晚先生的育儿故事,它们对我在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很有启发。
在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蔡笑晚先生独特的育儿方法,读到他的智慧,感受到他对孩子深沉的爱。
在蔡笑晚眼中,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的“志”立好。
蔡笑晚认为,“志”有两层意思:志向,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志气,人对自身行为准则的要求。
从小将这颗种子种在心间,会慢慢生根发芽,让孩子对自身的定位和方向根深蒂固,今后基本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动摇、改变它。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立志,蔡笑晚在家里的很多地方都张贴了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照片,他也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故事。
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当然,有了大的方向和目标后,还要继续分解成一系列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也必须付诸具体的行动。
再把每个学期作为短期目标,细化到每周怎么分配时间,怎么学习和复习,怎么安排其他活动等。
小女儿天西14岁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18岁就考取了麻省理工学院(后又转入哈佛大学)的博士生。
既能高瞻远瞩,又能脚踏实地;既有方向,又有合理的计划;既有目标,又有极强的行动力,这样的孩子又怎会不出色、不成功?
蔡笑晚坦言,在教育孩子的带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问题。
老四天润读中学时,正是武侠小说和功夫电影特别流行的时候。醉心于武侠世界的老四,一心想去学习武术。
但没过多久,远去学武的老四就来信说,那里的孩子和他都不是一类人,那里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武侠世界。
他给儿子回了一封信:“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这是对自己的事情不负责任,将来还会遇到问题。既然去了就必须坚持,为自己的冲动负责。”
在坚持了一个学期后,老四才重新投入学校的怀抱,专心读书,并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白岩松曾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洁白无瑕,阳光灿烂,那不是成长。成长应该是立体的,真实的,虽然不断犯错误,但只要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让孩子不断试错,不是浪费时间,对孩子来说,经历错误和失败,与享受成功同样重要,也能获得很多不可替代的成长经验。
比如,谁的考试成绩好,会得到奖励;再比如,他还会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智力开发相关的题目,谁先做出来,就给谁奖励。
老大蔡天文3岁时,就嚷嚷着要去上学,蔡笑晚说:“如果你的‘家庭存折’上存够50块钱,就送你去上学。”
于是在当时的学校里,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哥哥在教室里听课,弟弟站在教室的窗外旁听。
承认孩子的每一份努力和进步,并给予孩子及时和积极的鼓励,能不断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连吃饭都发愁、旅游还远远没有兴起的年代,蔡笑晚夫妻就策划了很多旅游计划。
1978年,夫妻俩带着孩子们在外旅游了一个多月,游历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赤峰、锦州、山海关、北京、天津、北戴河、青岛等十多个地方。
在长城体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在北戴河领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景色,还带着孩子们背诵曹操的《观沧海》。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尽管蔡笑晚的孩子们不断跳级,在班上的年龄最小,但见识却比别人多很多。
“出人才,不出书呆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蔡笑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时一家人还在农村,挤在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楼下是店堂,楼上是一家八口的卧室兼书房。
为了让孩子们有健康的体魄,蔡笑晚和妻子省吃俭用,经常给孩子们买新鲜的海鲜,让孩子们补充营养。
没有运动设施,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张“多功能乒乓球桌”,撑起来是球桌,放下来能当床。放学回家后,孩子们总要酣畅淋漓地杀上几局。
为了让孩子们学好外语,每天早晨,他会拉起二胡,用悠扬的音乐叫孩子们起床。之后会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
为了能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汲取影响,小时候他就经常读书、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即使在孩子们学习紧张的时候,也鼓励孩子多看一些课外书籍,开拓思维和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专心学习,他先做好了带头作用,晚上全家人都会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这已经成为晚饭后雷打不动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们有自立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蔡笑晚在教育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一项任务——在陌生的地方让孩子带路。由此也悟出一条真理:人生的路,本来就是从不会中走出来的。
为了让孩子们德才兼备,对孩子的培养先从“孝”字入手,他认为,“德”是比百万家财更有价值的物价之宝。
这些细节和点滴,并非强制孩子执行的,而都是用爱编织而成,用方法激励孩子主动去完成。
弗洛伊德曾说过:“受到父母无限宠爱的人,一生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仔细分析蔡笑晚先生的育儿经,其实好的教育里,没有多少惊天动地之处,只是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唯有父母更用心的陪伴、更智慧的引导、更持之以恒的付出罢了。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特别是童年时期的教育,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
而真正对孩子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令我们焦虑的学区房、辅导班等这些“重大事项”,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黛安•伦曼斯的小诗——《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更好陪伴和引导孩子,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