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的“忠诚僚机”项目通过有人驾驶的五代战机如F-35等来控制无人机的作战,F-35上的飞行员对无人机下达指令,“忠诚僚机”将自主完成预定任务。与此同时,F-35将成为空中飞行指挥中心,在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后,人类飞行员将执行更少的传统飞行操作,而更像一名团队领导人来领导无人机作战。而且,与无人机共同作战也让飞行员能够消化和使用F-35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毕竟飞行员可能无法用到传感器所得到的所有数据,但无人机可能会利用它们。
ACE项目将训练AI程序了解空中格斗规则,这与人类飞行员学习过程类似,一开始仅是简单的基础机动,然后是一对一作战场景,最后是更加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态势。
最终,ACE项目将发展出可靠和可信的AI空中格斗软件,该软件可能将安装于有人机和无人机上,不仅是有人机指挥、无人机执行空战,而是有人机和无人机共同执行空空格斗任务,当有人机和敌机格斗时,软件向无人机发送相应的指令,然后无人机进行相应的配合作战。当由AI控制的无人机和对方的战斗机进行空战(尽管未必一定要求取胜)的时候,而飞行员则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整个空中战场。
ACE项目将研究测量、校准、提升和预测人类对空战自主系统信任的方法,因为当有人机和无人系统共同作战时,飞行员对无人机自主能力的信任至关重要,如果飞行员无法信任AI系统,那么就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空战管理当中。因此,只有当人类飞行员确信人工智能算法在处理有限的、透明的和可预测的行为方面可以信赖,训练空中作战场景的难度和真实性才会增加。
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防部正计划研发以“激光充能”为动力的“蝙蝠”无人机。当提到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时,人们会先和防空、反导及致盲等硬杀伤系统和效能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激光技术在雷达探测、能量传输等其他方面也有发挥作用。那么“激光充能”技术对未来无人机的作战性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资料显示,该系统并已完成了地面风洞测试,内容包括在风洞内使用地基激光充能系统,为“潜行者”手掷式单兵无人机(该型机是“臭鼬工厂”专为美国特战司令部研发,于2006年投入服役,最大续航时间超过2小时,实用升限4600米,已在阿富汗执行超过80次作战行动)充能等。测试不仅大获成功,而且成功将该型无人机的飞行时间增加到48小时以上,续航能力扩展了24倍。一个月后,洛马公司网站报道称,他们已经完成了激光充能型“潜伏者”无人机的一系列户外飞行测试,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
试验主要在两栋建筑物之间进行,其中一栋楼是“能源”公司位于莫斯科郊区的大楼。在试验中,试验人员在这栋楼的6楼安装了激光充能装置,并在1.5千米外的另一栋楼的楼顶安装了总长10厘米的导光板(可对激光进行精确感应),并接入常规移动电话的充电端口,可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将激光能量转化为电能。俄方人员接受采访称,该技术未来将用于为无人机或人造卫星等航空航天装备进行远程充能。
从美俄两国的试验可看出,激光充能技术在未来军事和航天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可预见其在未来最大应用之一,就是可以近乎无限地延长军用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只受搭载平台的激光能源限制)。一旦激光充能装置的技术得到完善并使其尺寸大幅缩小后,该装置可以安装到装甲车、战舰甚至运输机上,为飞行中的无人机群进行“充能作业”,就像今天的空中加油一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