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商平台之前一直在用经典的模式,京东式的电商平台,渠道模式和百度的线上流量模式的组合。之前包括阿里巴巴的淘宝,都是以这种模式组合为主,才能够运行到今天。
电商撮合交易这种平台的模式,加上倒卖流量,或者以流量为产品to B的模式相结合,这也是在中国特色之下之前比较主流的一种模式。阿里巴巴淘宝其实是在被迫的探索之中所构建出来这样一种模式,非常具有在中国能够打赢胜仗的整体方法。
从电商的角度出发,我在零售线上做一个店,跟之前的线下店的商业模式相比,其实按道理来讲应该是只不过是场所不一样,线下店在物理空间有一个店铺,在店铺当中卖东西,撮合上下游,电商无非是把店铺挪到了互联网上,在互联网上建了一个店铺,依然也是撮合上下游的一种交易的平台模式。
其实在西方,尤其在美国的早期电商平台,其实就是原原本本的把线下零售店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照搬到了线上,无非是借用于互联网平台把连接效率提升,但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对于一个店铺来讲,我作为平台如何来盈利?
无非是两种模式,第一种就是收店铺租金,跟商家来收租金,第二种是干脆我来自己做销售,也就是说我跟上游把货进过来,再把它卖出去,中间收这个差价。这是最经典的做渠道流通的两种方法。
在美国的话,亚马逊主要是做流通,进货卖货收差价,是这种模式,原来的一倍主要是收一些店铺的服务费,店铺租金的模式,其实这是无可厚非的盈利模式。可是这个模式,电商平台拿到了中国来,形式跟在西方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互联网网民用惯了免费的东西,无论是下游的买家用户,还是上游的店家,尤其早期店家都是个体户级的,这跟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整个动向和阶段发展其实也匹配,就是说最早期在线上卖东西的人,基本上也是个体户或者小商贩。
他们很难愿意支付费用。再者在淘宝发展初期,马云有意识地希望在一段时间内免掉卖家的店铺租金,也就是说上游下游都是免费的平台,纯做一个免费的互联网交易的撮合平台。这样的话实际上阶段性是没有盈利模式的。同时淘宝作为一个平台的定位,也避免像京东像苏宁这种自己去碰货,仅仅提供一个交易场所,而不自己去经营一家店,也不去卖东西也不去交货,这样的话把自己的平台做成一个很轻的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去卖自己的货,去发自己的财,这也是马云一贯的思想,也是这样一种形态,一种开放的姿态和低门槛的进入模式,使得淘宝的用户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呈指数级的扩张,很快eBay基本上被赶出了中国。
可是当竞争尘埃落定之后,淘宝平台本身在考虑如何盈利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它既不能像京东那样直接是自己进货卖货赚这个差价,也很难向淘宝上的卖家来收店铺费用,它基本上两种传统的店铺平台的盈利模式基本上都断掉了。曾经一度淘宝是希望能够从店家收店铺的租金,但是被群起而攻之,被店铺的卖家们联合起来抵制,这件事有没有成,两条精短的路径都已经被堵死之后,最后淘宝选择的路是在电商平台上采用。也就是说从京东的电商交易平台模式的价值基础之上,盈利模式采用的是百度型的在线流量模式,实际上是to B的这种形式来做营收。
但是流量能够成为一种产品,YouTube的客户去认可你的价值,并且能够买单,那就需要流量具有一个比较大的池子,有比较大的基础才可以做到。淘宝早期由于免费的方式吸引来了广大的上下游的用户,尤其是下游的这些买家流量足以大到可以把它转化成to B的流量产品广告,搜索类的投放类的产品给到B端的客户,即上游的卖家。那么卖家本身如果你收租金的话,卖家其实是不愿意支付的,但是淘宝怎么能够让其中一部分的卖家愿意买他的广告投放类的一些增值服务,这也是两种商业模式搭建起来一个组合拳所造成的。
之前由于大家都免费,所以越来越多的卖家看到淘宝这个平台是可以卖东西赚钱的,而且不收租金。这样的话就一下指数级的增长了,可是有这么一个问题,每一种产品每一个品类,展示到消费者面前总是有限的,随着上游卖家数量的增加,这种竞争性有限的销售资源有限的展位,有限的给用户看到的这些关注点的稀缺性,就产生了卖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这个时候淘宝就实时推出了给你导流的这种流量产品,也就是说在原有免费的基础之上,如果你愿意花钱去购买淘宝的流量产品,那么就可以有更强的竞争力,有更好的途径由淘宝把你推荐给更多的潜在用户,这样的话相当于在众多同类产品的卖家当中,你就可以脱颖而出,你就可以更优先的获客。
这样的话就有一部分的卖家愿意出钱做这个事情。他出完钱之后,淘宝帮它导流,他卖了更多的货,就证明了淘宝的流量产品是有用的,就使得更多的卖家看到这个产品的吸引力,就更多的人花钱来买流量,流量产品不断的扩大、营收,成为了一个可以稳定带来收入的盈利模式。所以这两种商业模式的经典交织,实际上是靠在第一种模式,我们通过一个平台来连接上下游,以一个低门槛的方式来扩张上下游用户的数量。当达到一定的基数之后,其实是在塑造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卖家之间会有竞争,其实买家之间也有,当然卖家可能离盈利模式更近一点,那么卖家如果竞争比较激烈,他们之间就愿意为自己相比较而言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来支付一定的增值服务费,同时扩张它们的销量,这样的话再加上百度似的流量产品模式来给这些企业导流,那就可以从流量上获得收入。
比如说淘宝有直通车,就是把你的产品直接推到比较靠前的页面位置,看到的用户点击一下,那就由淘宝来扣费用,也就是说这种点击的搜索流量费用,包括淘宝还有其他的一系列的费用,原理都是一样,都是帮助同质化的这些卖家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种实际上就是这两种模式相组合的核心本质。
我们总结一下这种经典的模式,就是京东的电商平台模式加上百度的在线流量to B模式,这两种模式的核心根源在于通过第一种模式,把一开始的盈利暂缓掉,以低门槛的形式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让用户跟用户之间产生竞争,在给需要提升竞争力的人提供流量服务,带动它的营收或者盈利的增加,从中在换取流量的收入,把广告或者一些流量产品卖给他,他支付费用,这是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