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理)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国家孩子》勾起了我的诸多思绪,让我又重新想起了潼关的一群人。
在潼关生活着一群人,当地人称呼他们“上海孤儿”。1960年5月24日,国家用火车从上海福利院或孤儿院将一批“孤儿”送往内蒙古草原。但因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接收“上海孤儿”已超出自己承受能力,无法再接收这批“孤儿”。国务院决定在潼关火车站站台上将这批“上海孤儿”就地疏散,号召当地干部和党员以及没有孩子的家庭带头领养这些孩子。据潼关县民政局老干部回忆,送到潼关的“上海孤儿”共有173人,大的有八九岁,小的还不到一岁,因营养差,身体弱,就是大点孩子也记不清自己的老家是哪里的了。
我的夫人廉彩亮,就是1960年5月24日从上海运到潼关的“孤儿”。当时,被太要公社寺底村西城子村民廉振杰、孙英莲夫妇领养,两位老人都已六十岁了,膝下尚无子女。老两口原住潼关城南街,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黄河对岸风陵渡炮击潼关城,逃到寺底村暂时落脚,后因日本人把房子炸毁了,院子里还栽着一颗没有炸的炮弹,也就没敢回城里。养父老家是山西临猗县烟村人,养母潼关城南街人,老人住在寺底村直到解放。养父能写会算,在土地改革中表现也积极,顺利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我夫人被养父母视若掌上明珠。1973年春,我与夫人结婚时四口人,“四省四姓”之家。我知道在我夫人心里一直藏着一个谜!我在村里听说过,她是从上海火车拉过来的娃。不过,养父母在世时,从未听夫人提起过。两位老人都是近八十岁时相继去世。但碍于当时孩子还小,生活窘迫,没能顾及到夫人的事。
直到2000年中秋节前,我们举家搬到潼关首饰街,经营着一家首饰店。突然有一天,店里来了两个人,他们说自己是“上海孤儿”,听说我夫人也是“上海孤儿”,特过来问问,他们的意思是准备组织当年的“上海孤儿”去江南寻根找亲人。两个都姓李,一个叫李万成,一个叫李刚,知道他们来意,我们积极响应。中秋节当天在黄金宾馆召开第一次“上海孤儿”寻亲大会,报名的76人。每人录一段像,姓名、血型、年龄等个人基本情况,做成资料卡,有利于到上海亲人们查验核对。
李万成、周进锋、李刚(孤儿曹敏侠丈夫)三人担起寻亲团领导工作。因为时间比较久远,在民政局搜寻到的信息也不多,没有档案,只是还记得人数是173人,那些孩子在火车站就已经让干部、党员和需要孩子家庭领养了,没有办交接手续,所以,没有相关档案。李万成三人带着76人的期盼奔赴上海。
到上海市之后,他们又找到上海的民政部门,可工作人员介绍,是听说过这么一回事,没有档案可查。据说,当时周边农村人把孩子送到上海街道上就走了,孩子具体身份不清楚,福利院和孤儿院也是收到孩子就养着,住不下了,没有吃的了,国务院就让送到内蒙古草原去,那里有奶喝,开始有人来接,后来就直接送过去,但还没听说陕西潼关还有那批小孩,上海的工作人员建议到苏州、无锡、南京、安徽滁州那边农村问问。李万成、周进锋、李刚三人又赶往这三地,在苏州并没有打听到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南京的当天晚上11点多,他们住的旅馆来了一个人,想查看一下有没有他的姐姐。来人叫陆国华,在南京市人民银行工作,老家是溧水区陆家村人,尊母亲遗嘱,一定要找到二姐陆火美。李万成三人一听高兴不得了,把所有资料拿出让陆国华查看,陆国华把录像带看了三遍,很认真跟三人说,这个叫廉彩亮的人,就是我二姐,从她说话和长相看,她跟我母亲年轻时一模一样,但还是不确定,先联系着再看,陆国华很高兴的走了。李万成当晚就给我家里打电话说明此事,我夫人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盼着南京人打来电话。经过多次电话联系,邮寄照片,脚上伤疤等特征确定见面相认。2000年12月23日,我陪夫人到南京江宁区(东山)陆国华家。到时,天还没亮,开门的是陆国华夫人,门开了没说话人就跑回去了,传出她大声地喊叫:国华快来,就是姐姐,跟妈妈一样!我们当天就回到村里,全村人都到家里来,院子里挤得满满的,乡亲们都说夫人就是陆家人,跟她妈妈长得一模一样,一家人哭成了一团。岳母在5个月前因病去世了,老人家走时给儿子留下遗言,必须把二女儿找回来。后来得知,夫人共姊妹五个,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当年把她送去上海时,上有姐下有弟,小弟小妹都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现在家庭经济情况好了,住楼房有车子,弟弟还在市内工作。
认亲当天,村里有位老太太,她说当年送出去俩女儿,已找到一个小的,还有个大的没找着。我夫人跟我说,西安有位大姐跟老太太很像,也在潼关寻亲团里。把情况反映给李万成团长,经联系,西安这位大姐就是这位老太太的大女儿,很快也就相认了。
认亲已近二十年了,基本上每年都要回去,还把孩子都带回去,为老父亲尽孝心,在吃穿和生活上尽心照顾。2015年清明节,岳父身体状况不怎么好,让我们很揪心,但他还给我们摘茶叶。到秋天岳父病情加重,用药无效,我们去了父亲就好起来了,我们回潼关最多一个星期,父亲病就又加重了,我们就又过去,就这样往返四次之后,岳父走了。岳父在弥留之际,喝下最后一口水是这个失散多年的女儿喂给他的,享年88岁。
2000年中秋节后,潼关“上海孤儿寻亲团”李万成、周进锋、李刚带大家两下江南寻亲。找着亲人和疑似亲人的“孤儿”有20人。李万成自己有三家老人要认,都说是自家的孩子。李万成愿意与他们做DNA鉴定,最后只有一家做了,但很可惜没有血缘关系。其余两家老人坚决不做,认为李万成就是他们家的孩子,李万成为了满足两家老人的心愿,都认下,并与两家保持联系,为了满足老人们的心愿,也是难为我们的李“团长”了。“孤儿”曹敏侠也是这种情况,因DNA鉴定没达到统一认识,不了了之。“孤儿” 朱旺芹、周进锋、崔转喜、周新梅等十多人认亲后继续往来,崔转喜的弟弟给他全家都在无锡安排了工作。
2007年中秋节前,潼关“上海孤儿寻亲团”,在团长李万成的组织下,又一次来到江南。这次寻亲要比2000年好多了,网络上宣传,电视台报道,知道的人多了,双方寻亲的也多了。采取了DNA比对认亲,更科学更准确。“孤儿”张侃虎就在这次寻亲中,通过DNA比对找着了亲生父母。
2015年正月十六,潼关“上海孤儿寻亲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新华宾馆召开最大的一次寻亲活动,请来了中央电视台记者、人民网记者和潼关电视台记者到现场报道。潼关县政府副县长隋晓会莅临大会讲话:“上海孤儿”这一群人,在很小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为减轻国家负担,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大西北,人生地不熟,度过了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几十年来,为潼关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潼关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现在你们已步入中年,人老了思念家乡和亲人,是人之常情。愿你们通过本次活动和大家的努力,都能找到亲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们要感谢你们亲生父母和你们的养父母。亲生父母给你们生命不易,你们养父母为了你们成长更不易,要理解他们的不易,好好孝顺他们。代表我们政府感谢他们!参加这次活动的“孤儿”有136位,有来自西安、长安、咸阳、华县和潼关等地。县中医院并帮助128名“孤儿”采了血样。
这次活动后,李万成和周进锋两位团长带领26名寻亲“孤儿”再下江南。通过宜兴市吕顺芳大姐“寻亲驿站”举办的寻亲大会,寻亲双方现场对话,DNA比对,潼关“孤儿”张麦花比对成功。“孤儿”关海燕年龄比较大些,还记得大黄村及村里的一些人和地理标志。通过与步行街做生意的安徽省界首人聊天,界首有个大黄庄,她就是大黄庄人,村里有个人很像关海燕,说的情况基本符合。这次在周进锋副团长的陪同下,来到界首市大黄庄,与他弟弟见面,家门前的爷爷庙、菱角池和村里有位叫“瓜瓜”的人,核对成功,兄弟相认,兄妹相认。
2016年7月,中央13台连续报道潼关“上海孤儿寻亲”活动。华商报记者和凤凰电视台记者多次来潼关对“上海孤儿”进行报道,帮助“孤儿”开展多渠道多方位寻亲活动。人民网、搜狐网、西北法制、华山网等多家网络进行过多次报道。
潼关“上海孤儿”现在有个新名字《国家孩子》。愿这批《国家孩子》寻亲成功,梦想成真,健康快乐!
作者简介:许明理,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散曲学会会员,潼关县志愿者协会会长、潼关县诗词曲联协会会员。诗曲作品散见于《三原诗词》《潼关文艺》《潼关散曲》。散文《担当》被渭南新闻、西部法制、搜狐、凤凰网发表和转载。主导编纂潼关县第一部村级志书《寺底村志》和《坡头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