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程起:跟随穆青学摄影

2020-07-08 09:22

 

一、改革开放春潮涌 大地之子中州行

(尹程起) 20世纪90年代,风云激荡中原巨变,改革开放潮涌中州。

1993年11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新华社原党组书记、社长穆青,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和高级记者周原一行,第六次来到河南周口地区考察调研农村经济发展及种植养殖业情况。时年,穆青已到72岁高龄,而冯健和周原也已近古稀之年,心中装着“勿忘人民”,白发浸雪染霜又何妨?! 仨老头精气神依然不减当年,一路风雨无阻,披星戴月,足踏豫东平原,调研采访劳动人民发展农业经济的光辉创举。

中共周口地委办公室当年安排我,跟随穆青先生进行采访、摄影、记录,聆听他刻骨铭心的谆谆教诲,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穆青(右)与作者尹程起(左)合影

二、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冒着瑟瑟秋风和霏霏秋雨,穆青一行脚踩泥泞来到沈丘县留福镇留福村,调研采访新亚公司“公司加工农户”集约经营模式,兴致勃勃地参观养牛场。穆青细致地询问黄牛饲养、繁育情况,时而拿起一把青贮饲料仔细看看、闻闻,时而又亲切地拍拍牛头,黄牛则温顺而亲热地扬头嗅着穆老的手臂。在养牛大棚外,穆青看到有一头刚生下四天的牛犊时,就高兴地走过去弯下腰双手抚摸着光溜溜的牛背,边用手抚摸边激动地赞叹:“好,好,多可爱的牛!我就喜欢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

穆青走访养牛场

穆青一行走村串户,一连进了三家农院,看圈棚,麦秸氨化池,青贮饲料池,向农民详细询问黄牛的品种改良、饲养方式、饲料配比、育肥周期、市场行情等。他说农民与牛有深厚的感情,长期实践科学养牛,牛是农民的命根子啊!当听说周口计划举办赛牛大会时,穆青风趣地说:“外国人选美,咱们给牛选美戴红花!”风趣而幽默,引起现场一片笑声。

穆青为什么对黄牛格外有兴趣呢?穆青的牛缘这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说起。1982年,穆青、周原深入周口地区扶沟县调研采访后,写下通讯《谁有远见谁养牛》和《赶着黄牛奔小康》,穆青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为农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谋划策,收到积极效果。穆青对养牛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和养牛事业大有可为的前景作了深入阐述,对指导农民脱贫致富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一直在农村广为流传。

三、勿忘人民心连心 人民至上一家亲

1993年11月9日晚上,在河南省宋河酒厂宋河宾馆203房间,风尘仆仆忙碌了一天的穆青非常开心地与当地媒体人一起交谈。这是一场地方记者向中央媒体大记者十分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没想到,却是一堂永远难忘的政治必修课。

有人问:穆老,我们在读您的作品时,总感到有一条主线,您时时关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血脉与人民息息相通。

穆老听后,往沙发上一靠,朗声说道:我一直都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啊!这一次我与冯健、周原专门找那些最穷苦的地方去看看,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让农民走上一条富裕的道路?这次我们来河南采访考察,就是这个目的。

穆青对年轻人谈了自己的体会。浮在上面、串场子,不会有什么建树;只有深入基层,同群众打成一片,联系群众,才会有出息、出成就。从思想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民。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法帮助他们;在他们有意见没处讲时,要想法帮助他们,反眏他们的呼声;即使百姓富得流油,也不要忘记他们,看他们还有什么要求。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为中心,怎样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那是我们共产党人最感慰藉的事情。焦裕禄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他始终关心群众,关心人民,所以,人民到现在还怀念他!

穆老一席话,使大家感触颇深。

谈到新闻摄影,穆青说:一个图片,一个文字,这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一个都不行,都飞不起来。新闻记者就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镜头要对准人民群众,用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强烈的视觉冲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穆青钟爱郑板桥这首画竹诗,他说郑板桥是清乾隆元年进士,善诗,工画兰竹,是闻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写的。后来,因为岁饥为老百姓请赈,忤逆上级,被罢官了。从此,郑板桥回归故里,不再为官,以鬻画为生。穆青对众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四、无农不稳中原路 无工不富金浪流

穆青深入生产车间仔细察看制革、制鞋生产流程

在老子故里--鹿邑县,穆青深入到玄武镇河南鞋城皮革集团、河南赛潮集团生产车间仔细察看了制革、制鞋生产作业流程。穆青感慨地说,黄牛皮加工生产能力亚洲第一,创办一个鞋城皮都,赛潮皮鞋被评为全国“四大鞋王”之一,这很了不起。在这偏僻小镇的泥土窝里,生产出这么漂亮的皮鞋,出乎意料!要注意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不能满足“鞋王”称号,要让广大消费者承认才行。希望你们加强宣传,我在北京这些情况了解不多,说明宣传还不够。

在这里座谈时,穆青当场挥笔题写“发挥资源优势,建成皮都鞋城”、“一步步踏上成功之路”。

看完工业,再看农业。农民科学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冬季大棚保温性能好,是种植蔬菜生长生产的好方式之一,每当冬天来临,棚外雪纷飞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鲜菜吐翠。11月10日,穆青一行来到扶沟县马庄、赵沟等村,当看到一幢幢日光温室大棚,穆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情不自禁地说:“这‘百里连营’蔬菜大棚,多壮观呀!大棚是农民致富的战场,只要掌握技术何愁不富?!”走进日光温室大棚,不时向农民询问栽培种植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在大棚内,穆老拿着一根刚摘下的水渌渌的顶花戴刺的嫩黄瓜说:“在大都市的人能吃上这新鲜菜,都是农民的辛勤果实啊!”

查看蔬菜大棚

穆青在蔬菜大棚内看到新鲜的嫩黄瓜非常高兴,禁不住对我说:“来,小伙子,给我照张照片留影做个纪念!”于是,我立即选准焦距摁下快门,定格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里这张穆青非常喜爱的照片。

五、和农民交朋友 把百姓当亲人

在扶沟县汴岗乡水泉村,穆青来到村支书王学亮家。王学亮常年养牛10头左右,年获利6000多元,农田种粮和蔬菜大棚年收入万元以上,人均收入1200元,屋里存有小麦2.5万斤。王学亮介绍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户一般养5头牛,家家存有三年的粮食。周原风趣地说,王学亮满面红光,喜气洋洋,日子过得顺心哦!穆老也非常高兴地说王学亮:“你的牛养得不错,你的西装也挺漂亮嘛,人也吃得胖乎乎的,人有福气啊!”一席话逗乐了在场的人们。

穆青在扶沟县养鸡场视察

傍晚,在扶沟县委招待所大厅里,穆青请农民“种田状元”何长义过来专门谈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穆青一见到何长义,就迎上去拉住他的手,像是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何长义激动地说:“我天天想,夜夜盼,盼望同老朋友见见面!”穆青热情地说:“我一来不就让人通知你了嘛!这一次来不及了,下次到你家看看。你寄的那些信都收到了,有的还登报了。”

就这样,他们俩人在扶沟县委宾馆大厅的沙发上,促膝畅谈了1个多小时。谈话间,穆老对我说:“我与何长义合个影,照片洗出来要给老何一份。”于是,我快速摁下快门,记录了一位握笔杆子的新闻巨星穆青与一位双手布满老茧的农艺师何长义的深情谈话。

穆青和何长义促膝长谈

穆青不忘初心、砥砺坚守,他“勿忘人民”的声音穿越时空,久久回响,振聋发聩。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当岁月的风雨远去,缅怀追思一代名记者、一代新闻宗师,他不仅留给千千万万老百姓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带给人们太多的感悟和怀念,引发我们无尽的思索。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