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脱贫攻坚精准棋 “稳”“富”奏响新乐章

2020-12-01 11:13

 近年来,沣西新城各级各部门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工作指标中的硬杠杠,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分类施策,立足于精准、着眼于实战、下沉于攻坚、取决于克难,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积极稳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聚焦贫困户加强帮扶,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坚决把人力、物力、财力的脱贫工作重心落在“户”上,有效形成以贫困户为纽带、为连接点的责任体系,使脱贫攻坚主客一张图、上下一股绳、干群一股劲,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增收有门路、就业有保障、生活有奔头。

党员架起扶贫桥

脱贫“开花”又“结果”

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党员干部作为脱贫路上“带头羊”,更要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焦燕,是沣西新城大王街办的扶贫办主任,是党员,也是大王辖区的317户贫困户的“表姐”。在初期的精准识别工作中,要将大王街办的贫困家庭情况摸清,焦燕牵头制作了人员信息摸底、家庭劳动力登记等许多基础数据及情况摸底的表格。

不论是每天的贫困户走访,还是机关部门的统计对接,焦燕都是手执厚厚一沓表格追着让大家填写。贫困户抵触,焦燕就不厌其烦的讲解关于扶贫的政策方向、目标和要求,直到大家到明白她的良苦用心,也从一开始的戏称“表姐”到后来亲切、肯定的称呼她为“表姐”。

“表姐来了,我工作好着呢,我今天休假,帮家里干点活。”李永博看到走进家门的焦燕,像汇报似的说道。

李永博曾经因为婚姻变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瘫痪,全家靠年迈的老父亲拾破烂换钱度日,生活十分窘迫。经过焦燕和帮扶干部的多次沟通和纾解,并通过多方努力,为李永博在咸阳某保安公司寻得一职。焦燕说扶贫就是来干实事的,不干实事愧对党员称号。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她是沣西新城全体党员的缩影,他们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决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号召,深入扶贫一线主动沟通、积极作为,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一步步迈向美好幸福的小康路。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就业帮扶成果,提高就业率,沣西新城通过全面摸底,摸清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信息和就业创业需求后,通过定向搜集岗位信息、对接培训单位、“专场招聘会”带就业、公益性岗位帮就业、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等多元化形式,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就业创业帮扶,通过不断提高就业扶贫的精准性,进一步提高了帮扶成效。截至目前,741名贫困劳动力中就业676人,创业5人,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原则,依靠稳定的收入来源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危房改造暖人心

托起贫困家庭“安居梦”

提高脱贫质量,危房改造与饮水安全是重要指标。为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开展,夯实危房改造基础,沣西新城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要求,进一步落实贫困户危房改造各项政策。

刘海霞是沣西新城大王镇王守村三组的一家贫困户,上要照顾残疾的丈夫、年迈的公公,下要拉扯儿女长大,守着几亩薄田,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的肩膀上,其中的艰辛酸楚不言而喻。

帮扶干部姬国强初到访时,还是被刘海霞家的情况所震惊,这户的贫困程度远超大家想象。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家中堆满杂物,黑乎乎的木头屋顶,厨房乌黑的锅灶,抽拉式的老风箱,炕上摊着看不清原本颜色的旧被褥,除了一个缺了腿的老式木头柜子,家里没有任何家具电器。他们期盼、麻木而又无助的眼神,凝成一根刺,深深扎进了扶贫干部们的心里。

接下来,帮扶干部联合村干部分析贫困原因,通过晓之以理,讲解政策,动之以情,展现诚心,针对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帮扶措施。经鉴定,房屋为危房D级,需拆除重建,老人一家可享受4.8万元的补助资金。如今三室一厅一卫的小平房已经落成,室内门窗安装到位,旧貌换新颜,彻底解决了三位老人的安全住房问题。“真没想到有一天我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刘海霞一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危房改造政策开始实施后,沣西新城便组织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鉴定工作,聘请第三方鉴定公司,对辖区疑似危房户进行住房安全鉴定。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新城组织召开了危房改造工匠培训会,邀请咸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给参与危房改造的新城、街办工作人员以及工匠们进行培训。改造工程开始后,新城、街办通过督促、协调、指导等措施,按期巡查,完工后组织多部门联合验收。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切实做好危房改造相关工作,真正让贫困户能住上安全、舒心的房子,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扶贫产业选得准

“家底”越来越厚实

未来,须谋产业。抓好产业扶贫、依靠产业扶贫这一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才能催生内生脱贫的活力,真正达到可持续稳固脱贫,踏上焕发动力的新征程。

高保旦是沣西新城马王街办脱贫户,父母70多岁患有慢性病,两个孩子正上小学,负担很重。前期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已减轻了不少负担,但要长期稳定脱贫,还必须通过产业扶贫解决长久问题。

“2017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申请到了1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自己添了点钱,新建了2个蔬菜大棚。新城产业服务技术人员主动上门为我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还帮我买了助农保险。后来又享受到产业发展补助1万元,这两年每年平均收入都达到了10万元。去年11月中旬,还没到还款时间,我就早早地把1万元贷款还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高保旦兴奋地扳着手指算起了账。

沣西新城绿康扶贫产业园负责人杨敏是大王街道出了名的种菜能手,也是政府聘请的“土专家”。“在政府的扶贫项目下,成立了绿康农业合作社,还注册了“绿晟康”品牌。”产业园目前已带动61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1500元,已连续分红三年。

截至目前,沣西新城共补助293户产业扶持资金94万余元,兑现149户脱贫户项目带动分红69.93万元,落实348户“四方协议”分红104.4万元。此外,还为598户脱贫户购买“助农保”,防范发展产业等意外风险,有效保障脱贫户利益。引导贫困群众不断增强其劳动技能和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贫困劳动力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早在2018年10月下旬,沣西新城354户978人全部脱贫退出。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彻底解决,义务教育、健康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方面实现100%全覆盖。同时,单一产业的“独奏”不够,未来,沣西新城还要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提升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真正合奏出一支产业扶贫“交响乐”。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沣西新城多措并举,要走得更稳,越来越富地奔向好日子。 华商报记者 郑凌媛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